《春日暖阳》我真的是当做喜剧片在看,很多时候我都觉得黄子韬扮演的松杨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在这个圈子里看到的流量明星们。
快30岁的松杨获得了星辉盛典年度最佳男演员,这个盛典的名字一下子就让我们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颁奖礼,没有什么含金量,感觉就是专门给流量明星设置的,给他们贴近用的。
松杨的经纪人况南姗是一个在娱乐圈算得上风生水起的女经纪人,她八面玲珑,到处拉投资找资源,包装自己的艺人,在松杨走红之后,她对接的是一档真人秀,然后还接了一部国际大片的男三号,这样的能力其实算很不错的。
但是对于松杨本人,她给的定位也很简单,就是自己包装出来的商品,不管是红两三个月,还是两三年,都是松杨自己的命,但是只要自己运作恰当,松杨就可以给公司赚钱,用这套模式她还可以在松杨过气之后捧其他人。
松杨意识到自己根基不稳,现在的粉丝是冲着自己的颜值来的,自己没拿得出手的代表作,跟演员这个身份越来越远,而自己当初在话剧团只是一个跑龙套的,是名誉、地位和金钱促使他离开话剧团,开始按照商品被包装。
但是,我们必须成为,如果成为松杨这样的人,大概也是很多艺人的明星吧,不管红多久,起码有一次一飞冲天的机会,如果很短暂,至少曾经有过,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万年长青。
剧中吴刚扮演的话剧演员丁可芒是松杨的老师,但是他清高了一辈子,用经纪人的话说,我在百度上都找不到你,你作为一个演员,你不出名,这不是清高,这是失败,有没有道理呢?不是一点都没有。
黄子韬曾经成团出道,他自己家比较有实力,所以他后来走的不是一般明星走的路,他现在自己也做老板,也在运作新人,他也有一个经纪人的身份在,所以我觉得他是能够同时演出明星和经纪人的心理活动的。
黄子韬在剧中有段台词很大胆:你说我是流量明星,这四个字我都觉得丢人,我觉得是对我的侮辱,我都快三十岁了,我没有自己的代表作,话剧演员是我的标签,但是我越来越对不起这个标签,我想在舞台上找回信心,我也想有演技,让观众看到我的演技。
这话我都觉得耳熟,也许黄子韬之前在采访的时候也说过,只是我们不记得了,流量明星确实是标签,这代表着很多粉丝。
况南姗在跟丁可芒谈判的时候说,松杨在微博上有8700多万粉丝,如果这些粉丝转化为票房是多少,不接电影来演话剧,还要2个月全天候排练,你知道损失了多少钱吗?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其实很想笑,为什么呢?因为微博粉丝数量水分太大了,经纪人真的不需要这么当真,拿8700万出来说事儿,这里边能做到千分之一的真实就应该很不错了吧。
剧中还有一处情节,况南姗放出了松杨的行程,吸引了很多粉丝来拍照,松杨摘掉了口罩,况南姗问他为什么要摘口罩,不知道粉丝这么拍会有很多生图吗,如果都被传到网上,可能就是黑图,因为现在松杨只能靠颜值吸引粉丝。
松杨面对这件事的吐槽,我也觉得是黄子韬本人在说话:你故意放出行程就是为了让粉丝来拍我,他们大老远来了,都看不到我,我觉得不好,难道我只能活在滤镜和精修图里?我这脸生图就丑?
一不小心,我们还是看到了娱乐圈里边的一些内幕,就好像流量明星苏小糖几句话就让剧组开除了老演员姜叶,姜叶担心自己被扣上帽子成为这部剧炒作的卖点,一段私人场合的视频被人恶意传上网,也被造谣成是姜叶自己营销炒作,所以我们在网络上真的还能看到娱乐圈中的真实的人吗?
观众跟演员最好的距离,大概就是在剧中,在荧幕上,流量明星的问题大概也很难解决,因为这种工业化模式已经形成了,能够打破这一点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
《春日暖阳》带来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