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集体懵圈:中国拥有全球41%的工业机器人,工人咋还没失业?

议史记 2025-03-03 17:50:10
前言

印度人破防了,中国AI机器人发展的好,数量也多,为什么仍然能保持69%的劳动率,为什么失业人口还没有印度多。

近段时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公开了一份报告让印度人集体变身“敏感皮”,根据报告数据:2023年中国工厂一口气装了27.6万台机器人,全球每两台新上岗的机器人里,就有一台在中国打工。

更夸张的是,中国工厂的机器人“老员工”已经攒了175万台,占全球41%!可另一边,印度吭哧吭哧装了8510台,世界保有量仅有1.6%。

中国机器人多到爆炸,劳动参与率居然比印度(61%)还高?青年失业率更是只有印度的零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印度不服,中国为什么能做的更好?

“这不科学!”印度网友哀嚎:我们机器人少,活多人穷,结果失业率反而更高?中国到底施了什么魔法?

这场“机器人VS打工人”的冰火两重天,背后的真相有多扎心:印度工厂里,63%的工人还在田里刨土、街头摆摊,人均产出只有中国的18%;另一边,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密度高达392台/万名工人,但流水线上依然挤满了大活人。

为什么印度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不在他人,而在印度自己。

印度的社会矛盾是非常明显而且尖锐的,但这些印度人民自己却并没有感觉,因为在印度社会体系存在极其严苛的阶层。底层民众别说找到高端工作,就连跨越阶层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而印度的底层人口又占据了大多数。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印度农业和低端服务业的人数占据国家总人口的63%,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工作仅能维持住生存基本需求,想要存下来原始资本是天方夜谭,更别说投资到自己的工作或者农业致富中去。

死循环一旦生成,就很难摆脱。印度民众就在这样的低端工作中被磨灭了棱角。

古往今来,教育一直是国家的基石,但印度大学生的失业率比文盲还要高,苦读十几年,还不如刚开始就投身社会干活赚的多。更让学生失望的是,学校教的东西和社会上需要的完全不同,很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专业工作,大学生和文盲抢饭碗的案例在印度比比皆是。

更奇葩的是,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依然坚持出台新法规,要求百人以上的企业在裁员前必须获得政府批准,这就导致印度企业家根本不敢轻易用机器代替人工。

当印度还在纠结“机器人抢饭碗”时,中国工人早已和机器人成了“同事”。比如富士康郑州工厂,3万台机器人哐哐组装手机,但15万工人不仅没下岗,反而转行搞质检、修机器,工资还涨了!

AI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布局

中国工厂的魔幻操作,让印度直呼“学不来”!你以为机器人是来替代人类的?错!

中国制造业从袜子到芯片全产业链通吃,机器人需求五花八门,比如汽车行业使用的机器人最多,大部分的人力节省下来以后,车间的效率更高了,故障更少了,工人们开始从体力劳动转向技术劳动。

在物流、纺织等厂间,机器人搬运的身影逐渐变多,很多苦力活不再使用人工,将工人从岗位中解放出来,去优化厂间流程。

让机器人当“基层员工”,人类晋升“管理层”。

中国搞“中国制造2025”,直接给企业塞补贴、减税收。更狠的是,国内厂商把机器人的“心脏部件”(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国产化率干到60%以上,价格直接砍半!印度买一台机器人的钱,中国能买两台——就问你服不服?

印度不是没想过抄中国作业,但麦肯锡一盆冷水泼下来:工人技能“裸奔”;经济结构“偏科”;政策“自杀式”保护。如果印度机器人密度追上中国,制造业岗位立马蒸发72%,失业率从7.2%飙到14%!

美国机器人装机量只有中国的13.6%,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8%(中国28%)。想靠高端制造回流抢饭碗?结果被工会抵制和技术工人短缺卡脖子——机器买得起,人才养不起。

中国搞的是“国家主导的渐进式自动化”,机器人先替代最苦最累的环节,同时疯狂扩张服务业和职业培训接住劳动力。相当于给工人发“转型缓冲大礼包”。

印度现在站在悬崖边,不搞自动化,永远被锁死在低端产业链;搞自动化,立马引爆失业炸弹。唯一的活路是砸烂三大枷锁:把职业教育怼到工厂流水线上;修改《工业争议法》,允许企业“边裁边招”;学中国搞电商、物流、数字经济,创造新饭碗。

机器人不是敌人,僵化的脑子才是!

这场中印机器人战争,表面比的是技术,内核拼的却是国家治理的智慧。中国用事实证明:机器人越多,人类越值钱——只要你能让工人从“流水线螺丝钉”变成“机器人指挥官”。

反观印度,机器人还没上岗,就被政策僵局、教育脱节、利益集团拖进死胡同。说到底,自动化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替换,而是一场“国家带着人民集体升级”的政治经济学实验。

机器人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使用好了这把利刃,那么将是有助于民众有助于国家技术发展的。

结语

印度总把中国当成假想敌,一味的鼓吹印度伟大,却无法让民众看到印度真正需要的,是上下一心谋发展的信仰,AI技术的发展并不艰难,难得是国家有没有前瞻性思维,让民众从发展中获利,并不断地将自身的进步回馈到行业中去。

未来的全球产业链里,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还是被机器人时代抛弃的“自动化难民”?答案就藏在莫迪敢不敢对自己人动刀子了。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