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刷短视频时,意外看到一个看上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视频封面。
视频是一个人正在厨房里做饭,背景音乐轻松悠扬。
起初我以为这个视频会是一个简单的烹饪教程或者家庭的温馨场景。
不料,10秒之后,屏幕上的画面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做饭的人变得异形,长出可怕的肢体。
这突如其来的视觉冲击让我瞬间僵住,整个人都感到不舒服。
直到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
这一经历引发了我对这种新型视频的深层次思考。
刷到诡异视频为何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突变视频不仅让人感到恐惧,还能对精神造成影响。
这种视频在前几秒展示日常场景,让人放松警惕,接着突然变得诡异,刺激了观看者的神经。
根据研究,查看这些内容的人常常会体验到不安和焦虑。
特别是当我们还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恐怖元素会让人精神高度紧张,就像我那天看到的画面一样,想到这个场景会让我觉得不寒而栗。
这些视频不仅仅是视觉冲击那么简单。
这类视频的本质是深层次精神污染,看的人会觉得物体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它打破了人类理性认知的界限。
与传统恐怖片不同,AI生成的视频没有任何预判轨迹,是一种“无意的恐怖”,更加难以预料和躲避。
AI短视频爆火背后的流量机制为什么这种视频会在网上爆火呢?
背后的机制其实很简单:流量。
现在的短视频算法为了留住用户,会推送各种吸引点击的视频。
这些诡异视频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极易让人多看几眼。
人们的好奇心和震惊感让他们停留在视频上不肯划走,而算法则认为这些视频受欢迎,继续推荐更多类似内容。
举个例子,某条AI生成的“蜘蛛长颈鹿人”视频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上百万的点赞,观看量突破3亿。
这种爆火通常会被算法捕捉到,从而推送给更多用户。
渐渐地,这些人被推向AI生成视频的深渊。
平台如何成为AI内容的温床其实,这些诡异视频并不像传统创作那样需要精心策划。
这只是一些作者通过调教AI模型的提示词和参数,快速生成的高产量。
但它们传播的速度却是惊人的。
而平台在这过程中似乎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比如,Meta(Facebook的母公司)不仅没有限制这类内容,反而助长其泛滥。
他们调高了用户信息流里AI内容的比重,并提供一站式AI创作服务。
这些平台与其说是在服务用户,还不如说是在追逐流量和利润。
因为这些诡异视频带来的是高留存和广告收入,哪怕用户在评论里表达了厌恶,也无法阻止它们继续泛滥。
AI生成内容对用户的影响与挑战这样的AI视频泛滥,对用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是精神污染,用户在浏览这些视频时,不仅情绪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
对真正有创意、有心意的人类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平台充斥的低质量内容,让优质创作被淹没。
创作环境变得恶劣,好的内容越来越难被发现。
一个17岁的YouTuber,通过改编他人的视频脚本,再配上AI生成的内容,轻松赚到了数十万美元。
而普通的创作者,需要花精力和时间去制作内容,在这个环境下没有优势。
同时,AI快速生成内容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的速度,这让平台的政策难以追踪和调整。
不论平台怎样调整,都追不上这种快速变化的对策。
这必然导致创作生态和平台内容滑向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向。
结尾: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平衡AI内容的生产与用户体验,是所有内容平台面临的严峻挑战。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细致有效的规范,保护用户免受垃圾内容的侵扰。
对于那些利用AI进行暴利运作的人,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惩罚机制。
而作为用户,我们也需要培养分辨优质内容的能力,做好心理屏障,不被这些视觉陷阱所困扰。
希望未来,我们的互联网能成为一个更健康、更纯净的交流空间,而非一个充满精神污染的“噩梦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