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男性60岁前没这2病史,或可活到99,看看你有吗?

崔科普 2025-04-23 18:27:48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死亡率仍居首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健康长寿,而有些人却中年就离开人世?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某人"突发心脏病""突发脑卒中",这些疾病往往来得猝不及防,让人措手不及。

近年来,一项涉及上万名男性的长期追踪调查结果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60岁前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的男性,平均寿命明显延长,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到了99岁高龄。

这两种常见疾病,看似平常,却极大影响着我们的寿命长短。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很多患者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被发现。血压升高会对全身血管造成持续性损伤,尤其是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血管。

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心肌肥厚,增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风险。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增厚,内腔变窄,血流受阻,最终可能导致脑卒中。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

张先生今年58岁,经常头晕头痛,却从不当回事。某天清晨,他突然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被紧急送医。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医生追问病史时才发现他有多年高血压史,却从未规律服药。张先生懊悔不已:"早知道高血压这么可怕,我就应该早点重视。"

糖尿病被称为"百病之源",慢性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慢性损伤,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胰岛功能逐渐衰竭,血管弹性下降,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大增。

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且心肌梗死后预后更差。研究显示,糖尿病可使平均寿命缩短约5-10年。

李大爷今年65岁,10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开始还认真治疗,后来感觉没有明显不适就自行停药。半年前,他开始出现视力模糊,双脚麻木刺痛,小伤口迟迟不愈合。

医生检查后告诉他,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需要立即严格控制血糖。

这两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带病生活多年浑然不知。当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造成的器官损伤不可逆转。更严重的是,这两种疾病常常"手牵手"一起出现,互相加重病情,对健康造成双重打击。

调查显示,现代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两种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高盐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患病风险。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需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那么,如何避免或控制这两种疾病,为长寿打下基础呢?

饮食方面,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豆类、鱼类,适量摄入坚果和橄榄油,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

控制钠盐摄入,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科学证据表明,这种饮食模式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达30%。

运动是预防这两种疾病的"良药"。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搭配适量力量训练。

坚持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调节,降低血压,减少体重,增强心肺功能。

体重管理也至关重要。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减重5-10%即可显著改善血压和血糖水平。合理控制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3.9kg/m²之间。

压力管理不可忽视。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促进应激激素分泌,升高血糖。建议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太极等,保持积极心态。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35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有家族史者可适当增加频次。体检项目应包括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等。

高危人群可考虑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便更精准评估风险。

当已经确诊这两种疾病时,规律用药、定期复查至关重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贵在恒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这是通往长寿的必经之路。

回顾那项追踪调查,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活到高龄的老人们,不仅60岁前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更重要的是他们普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规律的作息,适量的体育锻炼,健康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健康长寿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身心灵的全面和谐。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只是其中一环,全面的健康管理才是长寿的保障。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血压和血糖水平,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积极预防和控制这两种疾病。健康长寿的钥匙,就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