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发明前,中国是靠手写出书吗——是的,之后依然蔚为壮观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8-14 13:48:41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里有个桥段:孔乙己给人家抄书,但是抄书过程中经常“窃书”,被人家吊起来打了一顿。

小时候看到这一段不免有个疑问:不是有印刷术吗?为什么还要抄书?

其实,抄书不仅是印刷术发明之前唯一的书籍复制方式,就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也是与印刷长期并行的重要手段。

沈适在《梦溪笔谈》以猎奇心态记了很多当时的新锐玩意,比如石油,再比如活字印刷。

但因为条件所限,这些东西其实都没有得到太大推广。

(佣书业)

一、印刷术出现之前的书籍传承

印刷术出现之前,曾长期存在一个抄书的行业,即佣书业。

佣书业兴起于汉代,汉代政权组织叠床架屋,政府积蓄了大量典籍,巨量的汉简为研究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创造了便利,这些档案一般都有复制品,才会有进入墓葬供我们发掘的机会。

汉代政府雇人抄书,形成了官方佣书业。

至于一般的图书,当时读书的人非常少,在科举出现之前,一般人读了书也没什么用,虽然确实有如桑弘羊这样读《公羊传》而做官的,但这只是偶然事件,不是制度,不足以刺激普通人大规模读书,那些少量读书需求手抄完全可以满足。

(手抄书)

读书人少也给佣书业从业人员的来源造成了困难,普通人不读书不识字,士族虽然读书,但 不可能干这种活,就只有少量士族中出身贫困的人可能干这个工作。

这种人所在的大家族很强盛,是士族,但他的小家庭却比较贫困,能读书是靠宗族的支持,指望他有出息回馈宗族,但不可能照顾的点面具到,很多经济问题要自己解决,一些人就选择了从事佣书业。

(佣书业)

《东观汉记·班超传》载:班超家贫,“ 恒为官佣写书以供养”,《三国志·吴书·阐泽传》 载“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

班超是“为官佣书”,阐泽则是“为人佣书”,可见至少在东汉,佣书己从政府扩展到有钱人家。

鲁迅说魏晋南朝是中国文学觉醒的时代,确实,这个时代不仅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等多种题材,内容和思想上也一扫汉大赋的单调,出现百花齐放之景,是继先秦轴心时代后又一轮文化繁盛。

(班超佣书)

在此背景下,佣书业也出现了一轮高潮,《魏书 · 蒋少游传》载,少游因佣书而知名,“被召为中书写书生”,《北齐书· 张景仁传》载景仁因“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同书《赵彦深传》载彦深“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 子如善其无误, 欲将入观省舍”,《宋书 · 吴喜传》 亦载 “喜少时知抄书”, 可见当时佣书业的繁盛。

二、雕版印刷术的兴盛

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代,但当时并不繁荣,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 · 技艺篇》中说:“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唐代是士族时代的最后余晖,虽然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已经出现,但仍是方兴未艾,科举与世袭各占半壁江山,晚唐的李牛党政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这个时代的印刷品多是需要大量传播的佛经,讲述佛经故事的“变文”也是当时平民百姓的主要娱乐。

(雕版)

正如后来欧洲的印刷术发展路径一样,宗教狂热是促发印刷术发展的第一因素,但世俗利益才是使之长久持续的关键。

到了宋朝,士族已经彻底消亡,宋室开始大规模扩大科举,开科取士,稍有家底的平民都选择“唯有读书高”,连范进这样快吃不上饭的人都怀揣梦想走上科举独木桥。

当时科举人数大增,在政府中具有进士身份的官员为唐代的两倍,进士的数目为宋初的四倍, 两宋的进士凡四万余人。 在十二世纪, 举人的数目即有二十万人,在十三世纪更增达四十万人。加上各高等学府、地方学校和私人书院中在学的学生,宋代走科举仕途的人数应当是十分可观的。

(雕版)

正如那个淘金的老故事所讲的:淘金的人没发财,卖淘金装备的发财了。科举兴盛后,出版教辅书成了风口产业。

和很多人印象不同的是,当时的学子们并不熟读四书五经,他们熟读的是《四书章句》、《历代状元卷》之类的教辅书。王阳明就抱怨过,《孝经》这本书由于考试不考,都快被人忘了。

平民大量读书识字还造成了另一个结果,就是市民文学的大兴盛。

从宋代开始,各种话本、评剧、小说大规模出现,市民文学不但是平民学子学业之余的休闲娱乐,一些倒在梦想光锥之外的读书人更是干脆就干起了写小书这一行,靠痛骂科举成了网红作家,比如著名的吴敬梓。

(雕版印刷)

三、雕版,活字,抄书并存

按直观理解,雕版印刷出现之后佣书业就应该消失了,活字印刷出现之后雕版印刷应该消失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活字印刷术流传不广的原因在于它根本没有那么方便,首先,字母文字采用活字确实很有优势,汉字这种象形文字采用活字却没有那么大优势,另外,活字对材质的要求更高,不容易保存和运输。

(雕版)

最后,活字印刷还有一个雕版印刷没有的劣势,就是用活字印刷的工人必须识字。

没错,绝大多数从事雕版印刷的工人其实是不识字的,对他们来说只是按图形雕出木板,上面是啥意思他根本不知道,而活字印刷工人要选字,如果不理解上下文的意思,选字会特别慢。

(活字)

所以需要大量印刷的书籍,直接用雕版就行了,节省用人成本(不读书的总是比读书的工资低一些)的同时,效率也未必低多少。

至于少量传播的,如与科举无关又不通俗的学术著作,还是用人抄更简便,活字印刷使用的场合反而很少。

故此,即使在印刷术出现之后,雕版、活字、抄书也是长期并存的,到孔乙己所在的清末民初,仍然能看到佣书这一古老的行业。

(活字)

参考资料:

陈德弟.佣书业的兴衰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J].出版科学,2004,(05):67-70.

[1]本刊辑.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的那些珍贵典籍究竟是如何流传下来的[J].广东印刷,2021,(02):68.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