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论语》开篇三句话,浓缩了孔子毕生为学的经历!

中华神秘文化 2021-05-28 22:37:51

大凡中国的读书人,恐怕没有不知道《论语》开篇这三句话的: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对这三句话,人们根据历代多数学者的注释,一般都翻译为:

“孔子说:

学了以后再时常(或按时)温习和练习,不是也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君子)吗?”

然而,如果仅仅这样来理解《论语》开篇的三句话,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费解——

绝大部分典籍在开篇,往往会或说明主旨,或切入要义,或表明基本立场和态度,正所谓开宗明义。

而《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面说学习以后要时常温习,中间说朋友来了很高兴,后面说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前后句子似乎没有什么连贯性。

把这三个句子硬组合在一起,已经有些莫名其妙了;而且还放在开篇这么重要的地方,《论语》的编者是怎么考虑的呢?

孔子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诠释。

下面,我们来看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此的解说:

钱先生认为,作为《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这三句话阐述了“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它实际上讲的是为学的三重境界,或者说是三个阶段——

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

有朋自远方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

人不知而不愠,则达到了为学的最高境界,“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

钱穆先生

钱先生指出:

“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

至于最后一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境界——

自己的学问一天天进步而不为人知,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圣人(孔子)的学问已经达到了极点,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至于感叹:“知我者其天乎!”这种境界,不是浅学者所能很快达到的。

也就是说,《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讲的是为学的境界,“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所以《论语》的编者将本章列于全书之首,是有深意的。

孔子讲学

除了钱穆先生,对《论语》开篇一章提出新解的学者,还有不少。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种流传较广的诠释——

已故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启谦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时”也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可引申为社会);“习”也不是指温习,而应解为演习、采用。

由此,这三句话的意思其实是:

“孔子说:

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值得高兴了吗?

(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是)有很多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和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

(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人们也不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至圣先师”孔子像

这样解释,既符合孔子的思想发展和人生经历: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其学说虽没被各国接受,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同时教书育人,终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同时,《论语》一开篇就讲孔子对其学说的基本态度:首先要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退而求其次,则要得到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最后,若不被人知,也要抱定信念,不失君子的品格。正符合开宗明义的惯例。

对以上新解,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23 阅读:10086
评论列表
  • 2021-05-31 12:55

    孔学名高实秕糠!

    笑看风云 回复:
    建议你去看孔子的书再说话
    枫哥 回复:
    己所欲,人亦所欲,可施与人。
  • 李熾 10
    2021-06-03 09:25

    讨论这三句话之前,先了解下什么孔子讲的是学什么吧?不愠是所学非你所想非你所思。

  • 2021-06-07 09:58

    李教授的解释很新颖[点赞]

    洁癖症患者 回复:
    有天刷到一个视频,是一年轻探险家到非洲原始部落,他们那里还是原始态,近期就在考虑一个问题,从他们那种原始态到目前工业态,哪个路径能更快更好并不脱节的完成。或换个说法,在各个阶段,需要哪些群体介入,以推动发展,各群体能起到何种作用。
    远影 回复:
    新个屁,你没读过论语集释而已。几千年间,多少前贤,各种你想的到,想不到的,都解释完了。
  • 2021-07-04 09:28

    自修——外修——内修

  • 2021-08-12 18:47

    无论如何,哲学史与哲学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 2021-06-03 10:54

    《论语》为后世人所编,在秦汉时期,引用很多孔子及身边弟子平时所言以成文章。而“所言”需要明白语境,编者知道语境所在吗?一句话在很多环境下是那个意思,而不完全是代表所有环境下就是“那个意思”,这就要理解编者在使用那句话时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编者引用那句话在《论语》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仁”孔子始终没有下定义(《论语》里统编没有),孔子明白“仁”是动态的,只有“持续”才能有最后的定义,周公旦是也!王莽是也!一样的道理,《论语》开编如何表达只是文章的寓意,与孔子的“所言”真实有关吗?编者的意思而已,为了《论语》成文而已,去理解编者的意思比起想弄明白孔子的“语意”更为有意义吧?

    昆仑 回复:
    晕了,怎么会是秦汉时候形成的?从论语本身用语就能看出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时间当在战国初期
    e笑谈矣诚者自扰也 回复:
    传承是一块砖,传承就是一块砖的价值…传承是一块金,传承就是一块金的价值…用它的延续性,来定义是砖是金!…其它的不重要!
  • 2021-06-24 11:58

    谦谦君子,学无止境。分什么老中青?这是君子一生都要遵循的道理。

  • 2021-07-25 23:11

    无论如何,所谓的夫子自道不在此也

  • 2021-05-29 13:44

    哈哈

  • 2021-06-10 04:47

    去看微博缠中说禅吧,讲的很详细,

    去留无意 回复:
    去听听痞解论语[呲牙笑]
  • 2021-08-17 11:02

    学这个一点用都没有

    去留无意 回复:
    你学啥也无用
  • 2021-09-03 16:46

    l78

  • 2021-07-08 22:27

    夫子只是自得其乐而无为,后人唉…。都是记录,如果他要想的多就自己著书传世了,也就真的成了以万民为刍狗了,必有异心之人坏了其心误导后世,圣人之为在于不住相布施。

  • 2021-07-17 21:22

    可以看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再看看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 2021-07-25 22:41

    不客气地说这里的所有解读都是错误的或至少说是不够准确和到位的

  • 2021-07-28 14:12

    第一局应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理解的是把做事情工作当做学习练习你就会快乐

  • 2021-06-08 11:49

    一直搞不明白这三句话的意思,李教授的解释比较符合我这种逻辑思维比较低下的人的逻辑。

  • 2021-06-13 12:5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2021-06-23 18:14

    分别为学而篇,八佾篇和为政篇

  • 2021-08-20 00:24

    这个见解有高度,更接近原意。用现代的语意解释古文有可能曲解了原文。

  • 2021-08-25 20:42

    有道理!有见地!

  • 2021-06-06 16:18

    比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还是差点。不过人家是开创么。

    用户14xxx45 回复:
    不能这么说论语记录的不一定是孔子的全部思想可能有些思想没有被记录下来。孟子和荀子都十分佩服孔子,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不比他们的差。
  • 2021-06-07 13:15

    论语的话到底是不是孔子说的?

    息灭贪瞋痴 回复:
    是谁说的跟我们没关系[呲牙笑]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学就有关系了
    无花无果 回复:
    论语原书名应该是孔丘语录
  • 2021-07-16 18:22

    仁义礼智信是人类生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