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申遗之争幕后:一场被误解15年的文化博弈,如何改变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命运?
“韩国把端午节给偷走了?”2005年,这条极具爆炸性的新闻在咱们中国的互联网上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单日的搜索量竟然超过了50万次。
那些愤怒的网民纷纷涌入各种论坛,不停地指责韩国进行“文化剽窃,可实际上,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主要就是江陵地区的山神祭祀、巫俗表演以及摔跤大赛这类活动,而中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赛龙舟、挂艾草这些习俗。
韩国的申遗文件上清楚地写着“江陵独有”,可是因为一些情绪化的传播,这个细节就被大家给忽略了。
2004年4月,韩国以“无形文化财第13号”提交申遗材料,我们当时措手不及。
一个月之后,文化部立刻启动了端午申遗的预案,并且首次设立了非遗的预警机制。
在2005年11月时,韩国凭借着300页关于活态传承的记录顺利地申遗成功了,而中国是在2009年以“人类共同遗产”这样的定位接着去申请才得以成功。
在这场博弈的背后,有着两国对于UNESCO规则的不一样的理解。
韩国把“地域独特性”运用得很精准,而中国从原本的被动防御转变为进行系统性的保护。
争议的根源就是三重错位。
首先是文化认同错位:东亚的儒家圈有着共同的节日框架,可现代的民族很多国家却把它当作自己独有的。
其次是申遗规则存在错乱情况:UNESCO讲“非遗不分国籍”,可民众更为关注“文化归属”这一事宜。
最后的是传播断层方面:韩国媒体主要突出“江陵特色”,而我们的自媒体当时则在营造“文化掠夺”。
这场冲突最终带来了双赢的结果,真的很意外。
中国搭建起了国家、省、市、县这四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2006年到2023年期间新增了4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国将“文化立国”战略进行了强化,从端午祭到泡菜(2013年),随后到书院(2025年),并且把陶山书院印在了千元韩币上。2013年,中韩签署了《非遗保护合作备忘录》,从彼此对抗转为联合开展研究。
15年已过,这场博弈所留下的遗产大大超出了人们原先的设想。
中国学会了借助国际规则去保护文化,韩国也表明了即便只是个小国,也能够凭借文化战略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在未来的东亚文化圈里,相互依存或许比相互争抢更有价值——得明白文明从来都不是那种一方获胜另一方就落败的零和游戏。
封面和文中图片由AI生成。
参考来源和⽂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思考》,《中国文化遗产》第3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分析》,《民间文化论坛》第3期。
《"端午申遗"与"文化主权"》,《民俗研究》第2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艺术出版社。
《端午节申遗的思考》,《民族艺术》第4期。
《节日遗产的政治学:以端午节申遗为例》,《民俗研究》第1期。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历史与文化特征》,《东北亚论坛》第4期。
《端午节与江陵端午祭:文化认同的冲突与对话》,《民间文化论坛》第6期。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世界民族》第3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以端午节为例》,《民俗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