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日,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发文回应美国宇航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Bill Nelson)的来信,俄罗斯将停止与欧美航天局的国际空间站合作,除非制裁解除。
此前,人们一度担心国际空间站上的一位NASA宇航员回不了地球。但俄航天局还是信守承诺,让这位NASA宇航员搭乘俄航天局的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球。就在人们以为国际空间站的合作还会继续时,俄航天局却按下了暂停键。
罗戈津在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对于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至关重要,NASA没有自己的载人飞船,俄航天局的联盟号载人飞船可以让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这是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国际空间站的动力是由俄罗斯舱段提供的,燃料也是俄航天局负责补给的。无论是载人飞船往返国际空间站,还是让空间站躲避太空垃圾,又或者为了避免空间站坠入大气层,都需要俄罗斯舱段的火箭发动机点火产生动力,来调整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
罗戈津在谈及中俄航天合作时表示,中俄在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中国的北斗)、国际月球科研站等方面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太空合作,他认为中俄未来可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
目前,太空中有两个空间站,除了国际空间站外,另一个就是中国空间站,上面都是有人驻留。在2022年,我国还会陆续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在轨组成完全体。在全面建造中国空间站期间,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批共6名航天员将会相继入驻空间站。
罗戈津还表示,在中国空间站上,我们可以探讨建造新的模块和舱体。也就是说,罗戈津想要在中国空间站上建造俄罗斯舱段。早在2018年,俄航天局与中国航天局代表探讨建造联合空间站的可能性,俄还希望与中国合作研制超重型火箭。
罗戈津此前指出,如果没有俄航天局,国际空间站很快就会瘫痪。按照先前的计划,国际空间站将会运行到2024年,俄航天局还没有决定是否进一步延长寿命。如果俄航天局退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能否在太空中对接中国空间站呢?
首先,中国空间站是由我国独立建造的,技术标准都是我们制定的,与美俄联合主导建造的国际空间站不一样。俄罗斯舱段与中国空间站的对接口是不一样的,无法直接对接。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设计一个转接口就行了。
然而,即便有转接口,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两个空间站所在的轨道并不一样。虽然两个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大约都在400公里上下,但轨道倾角差了很多,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41.58°,国际空间站为51.64°。
即便两个空间站在最接近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轨道夹角也有大约10°。两个空间站的飞行速度都是高达7.7公里/秒,要让俄罗斯舱段进行变轨与中国空间站交汇,两者的相对速度将会超过1公里/秒,这需要消耗巨大的燃料,所以并不现实。这也是为什么两个空间站的宇航员无法在太空中互相造访的原因。
既然国际空间站上的俄罗斯舱段无法直接对接中国空间站,俄航天局能否从地面发射舱段到太空中进行对接呢?
俄航天局主要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进行火箭发射,这里的纬度为北纬45°。虽然这个纬度数值接近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倾角,所以在这里发射太空舱到太空中,很容易与中国空间站进行对接,但俄航天局从这里发射的火箭残骸很有可能会落入我国境内,威胁到地面安全,这是不现实的。
中国空间站之所以在41°的轨道倾角上运行,是因为酒泉航天发射场的纬度为北纬41°,我国目前的载人飞船都是从这里进入太空,这可以更方便地与我们的空间站进行对接。
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之后,未来将有外国宇航员造访我们的空间站。从发射条件来看,外国宇航员需要乘坐我国的载人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此前,欧洲航天局(ESA)的宇航员已经表示,他们想要早日飞上中国空间站。为此,这些外国宇航员还在努力学习中文,以适应中国空间站的中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