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春天,东北五所高校在吉林大学举办了一场联合招聘会。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张琳带着简历,满怀期待地在各展位间穿梭。
张琳是一名985高校的研三学生,主修新闻传播。
当她走遍招聘会所有展位后,发现竟无一家公司对她的专业感兴趣。
手里的简历至今仍未投出,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
招聘会的现实:985硕士简历为何“滞销”?
招聘会上的每一家公司都在热情接待前来咨询的应聘者,但当张琳走上前去自我介绍,询问是否有适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岗位时,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不招了”、“不需要”。
更让人心疼的是,有些公司甚至明言他们只考虑工科生,特别是那些有实操经验的机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看到这种情况,张琳心里五味杂陈,她不禁想问:我的985硕士文凭就这么不值钱了吗?
学历变得没那么值钱了吗?
曾几何时,985高校的学历是一块极为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如今硕士学位的含金量似乎在不断降低。
张琳听说,有些985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不过7000元,而硕士也不过8000元,这和她当初对于“985硕士”的甘霖般美好期望相去甚远。
“学历真的贬值了吗?”这个问题在她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专业选择和地域差异:就业难的背后当然,还有人说,新闻传播本身的就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企业更偏爱那些有实操能力的理工科学生。
张琳毕业时原本想着能在家乡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沉重的打击。
招聘会上,有企业直接表示,双一流学科,QS前500的本科生待遇其实并不高,这让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南下求职。
而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留不住人才?
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脱节:问题出在哪里?
很多时候,教育和就业市场并不在同一个频率上运转。
大学提供的更多是理论知识,而企业要的是马上能上手的实操能力。
这种脱节直接导致了高学历人才在求职市场上的尴尬局面。
张琳作为一名新闻传播的硕士,自然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上就显得相对薄弱。
互联网公司的一个HR直截了当地告诉她,“我们更看重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读书多固然好,但能不能立刻上手干活更重要。”
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体系也需要反思和调整。
高校课程设置若不能与时俱进,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再回头看张琳,她所学的那些关于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理论,面对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直播、新媒体运营,显得无力和陈旧。
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对于张琳和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高学历求职者来说,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或许是当下最为实际的对策。
拓宽视野,注重实习和实践的积累,也许可以更快地融入到快速变化的就业环境中。
结尾:当聊到“连要饭都得博士学历”这句形容现代就业难的玩笑时,背后隐含的是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但即便面对着诸多现实问题,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希望和进取之心。
就如同鲁迅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话:“愿中国青年都能够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也许在黑暗中我们只是一点微弱的光,但在前行的路上,每一步都是希望的延伸。
对于张琳和许许多多正在求职路上的年轻人来说,努力学会适应与调整,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终有一天,他们会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