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有那么多耕地和平原,为何人口还不如“山多平原少”的东亚?

发奋的小羊 2025-04-22 13:30:45

从地势上看,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一马平川,平原面积和占比高。欧洲总面积约1016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在35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比高达34.4%,是全球平原占比最高的区域之一。

再来看东亚地区,中国平原占比约为12%,面积在115万平方公里左右,绝对面积不算小,但占比偏低,山地和高原依然是主流地形。而日本、朝鲜半岛则更是山多地少,自古就很贫瘠,蒙古国一整个就是高原,而且土地荒漠化严重。

此外,欧洲的耕地面积高达45亿亩,我国的国土面积比欧洲略小,但我们的耕地是19亿多亩,东亚其他几个国家,日、韩、朝鲜、蒙古的耕地更是少得可怜,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山多地少

虽然东亚整体上多山少平原,但人口规模长期以来稳压欧洲。

中国人口14亿,日本1.2亿,韩国5100多万,朝鲜2600多万,蒙古国350万,合计约16亿。

而整个欧洲的总人口也才7.4亿左右,还不到东亚的一半!

为何土地条件看起来更优越的欧洲,人口规模却远不如东亚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欧洲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

欧洲的土地确实更平坦,但发展农业不仅要看土地,还得综合气候等各方面原因。

尤其是气候方面,至少欧洲是远远比不上中国的。

欧洲的纬度整体偏高,即便是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其纬度跟咱们中部的河南差不多。纬度越高,意味着越冷,整体积温就低。

欧洲一处农场

农作物基本上是喜温热的,整体积温高,作物产量、个头、营养积累就更高。你看热带地区的水稻产量就是要比温带、亚热带高,人家一年可以好几熟。热带水果就是个大又甜,一棵树上挂满了,吃都吃不完,这些都是积温优势的体现。

热带地区芒果树

而欧洲多数地区属于温带,有不少国家甚至都靠近北极圈了,积温不足导致土地单产能力大打折扣。

比方说伦敦,整个英伦三岛就属它热量条件最好,但它的积温也不过是我们长江流域的一半左右。换句话说就是,在土壤肥力、光照、降雨、人工管理一致的情况下,伦敦土地的作物产量只有长江流域的一半。

得亏是欧洲在几百年前开启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如果还是古典时代的话,就自然条件下欧洲土地的产出能力,今天的欧洲人口只会更少。

即便是有工业化加持的今天,欧洲很多地方也只能搞搞畜牧业,因为畜牧业对气候的要求很低,不过畜牧业的人口承载力也同样很低。

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古代欧洲人开发农业的时间要远远晚于中国等东亚国家,所以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把人口基数打好。

东亚的农耕文明史远早于欧洲

前面说的自然因素,我们再看看人为因素。

事实上,咱们的人口之所以能保持对欧洲的绝对领先,原因在于老祖宗们打的基础好。

中国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七千年前水稻种植已经颇为成熟,出现了“耜耕农业”;大约六千年前,咱们就已经掌握了排水和灌溉技术。

这些先进的农耕技术后续逐渐输出到周边的东亚国家,差不多两千年前的时候,农耕文明就已经在东亚地区遍地生根了。

而欧洲这边开荒种地的进程则要晚得多!

在中世纪,除了地中海沿岸,西欧、东欧都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大多数人过得还是相对原始的渔猎生活。

中世纪的历史,就是欧洲人在不断开荒森林开垦耕地的历史。

虽然后面开荒了很多耕地,但受限于气候,作物产量始终很低,因此才有无数欧洲人前赴后继跑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继续开荒。

而在海外殖民过程中,在美洲的殖民意义非常重大!从美洲新大陆带回来的新作物,不仅成功解决了欧洲人吃饭的问题,也给东亚地区人口暴涨创造了条件。

红薯、玉米、土豆,这三大重量级作物均产自美洲。但欧洲整体偏冷的气候并不适合红薯、玉米生长,所以他们选择了土豆。

而东亚气候条件优越,来者不拒,这三样新作物都能生长,尤其是红薯,直接造就了18、19世纪中国人口的暴涨。

欧洲引进新作物后,人口增长速度也变快了起来,不过后面工业化一来,又把他们的生育率压了下去。再加上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战事频繁,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口增长。

0 阅读:184

发奋的小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