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古代短剧,里头年轻貌美的青楼姑娘弹唱起舞,底下客人拍手叫好。评论里有个留言:“别看现在风光,等她们老了咋活?” 这话让我想起古代那些可怜的女子 —— 年轻时靠卖笑为生,年老色衰后连个正经出路都没有。今儿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她们最常见的 4 种结局,每一种都是封建社会扎心的疤。
赎身从良:兜里有钱未必能换自由
搁现在,谁不想攒够钱早点退休?古代青楼女子也一样,天天盼着 “赎身从良”——说白了就是 花钱买断自己的卖身契,找个正经人家过日子。陪笑脸哄客人,练琴跳舞攒小费,连胭脂水粉都舍不得多买。就像《红楼梦》里的袭人,心里头早就算计着攒钱赎身,可真到那一步,哪有那么容易?
先说老鸨这关。你想走?没门!老鸨跟开黑店的似的,非得把你这些年挣的钱榨得干干净净才肯放人。明朝有个叫莘瑶琴的姑娘,攒了十两金子想赎身,老鸨张嘴就要三百两,差点没把她逼死。就算咬咬牙凑够了钱,出了青楼门更难 —— 街坊邻居背后戳脊梁骨,说你 “不干净”;嫁个老实人吧,婆家防贼似的防着你,生怕你旧业重操。
能真正过上安稳日子的,万里挑一。像明末的柳如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大才子钱谦益瞧上了,花大钱给她赎身还纳为妾。可就算这样,钱谦益的正妻压根儿没把她当人看,连下人都敢给她脸色。大多数女子就算赎了身,也像掉进了另一个火坑,前半辈子被老鸨剥削,后半辈子被世道欺负。
当老鸨:从被打工人变成剥削者
有些女子想明白了:反正出不去,不如自己当老板。年轻时候被老鸨打骂,老了就反过来管别的姑娘,手里攥着姑娘们的卖身契,也算 “熬出头” 了。就像《水浒传》里的王婆,年轻时说不定也是青楼女子,老了开茶坊做媒婆,实则干着拉皮条的勾当。
可这行饭也不好吃。首先得有手段 —— 怎么哄客人开心,怎么让姑娘们听话,怎么跟官府打交道,缺一不可。清朝同治年间,南京有个老鸨叫金二妈,为了抢生意,愣是买通了衙门里的捕快,隔三差五就去竞争对手那儿找茬。要是没点后台,分分钟被人砸了场子。而且当老鸨就得狠得下心,眼看年轻姑娘被客人欺负,不但不能心软,还得帮着坑蒙拐骗。时间长了,自己也成了遭人恨的角色,晚上睡觉都得防着被报复。
说句不好听的,当老鸨就像从 “被吃的羊” 变成 “吃人的狼”,表面上威风,实则天天在刀尖上跳舞。有的老鸨攒了点钱想洗手不干,结果底下姑娘们联合起来揭发她,最后被官府抓进去蹲大牢的也不少。这哪儿是出路啊,分明是从一个苦海跳进另一个苦海。
出家为尼:想求清净都成奢望
更多的女子,被生活磨得没了指望,干脆躲进寺庙当尼姑。想着远离红尘是非,每天敲敲木鱼念念经,总能图个清净吧?可现实是,寺庙也不是净土。
首先得攒够出家的 “门槛费”。宋朝的时候,想出家得给寺庙交 “剃度钱”,普通女子得攒好几年。好容易进了庙,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扫地、挑水、做饭,比在青楼当丫鬟还累。而且有些寺庙的老尼姑,专门欺负新来的,变着法儿榨取她们的积蓄。要是遇到香火不旺的寺庙,连饭都吃不饱,只能靠化缘为生。
更心酸的是,即便出了家,过去的身份也像烙印一样洗不掉。南宋有个尼姑叫真如,年轻时在杭州青楼卖艺,出家后被香客认出,天天有人在庙门口指指点点,最后只能躲到深山小庙里,一辈子没敢见人。还有的寺庙嫌她们 “不干净”,死活不肯收留,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所谓 “出家”,不过是从 “被人糟蹋” 变成 “被人嫌弃”,到死都没个安身之处。
嫁入豪门:看似享福实则活成丫鬟
电视剧里常演:穷书生考上状元,回头娶了青楼头牌。现实里有没有这种好事?有,但比中彩票还难。能被达官贵人瞧上的,要么像陈圆圆那样美到惊动皇帝,要么像李师师那样才艺冠绝京城。就算真被纳妾了,日子也不像戏里演的那么美。
就说唐朝的薛涛,才名远扬,被剑南节度使韦皋纳为妾。可韦皋的正妻根本不把她当人,吃饭不能同桌,出门不能坐轿,连拜见公婆都得跪着。更惨的是,豪门里的小妾连基本人权都没有 —— 正妻要是看不顺眼,随便找个由头就能打死你,官府都不管。明朝律法写得清楚:“妾与奴婢同”,说白了就是高级丫鬟。
而且豪门里的争斗比青楼还狠。清末有个叫赛金花的女子,嫁给状元洪钧当小妾,跟着出使外国风光一时。可洪钧一死,正妻立马把她赶出家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给留。更可怜的是那些没名气的女子,被老爷玩腻了就随便打发,要么卖给别的富户,要么扔回青楼,连个养老的地儿都没有。表面上穿金戴银,实则一辈子仰人鼻息,连亲生儿女都不敢认,这种日子,跟坐牢有啥区别?
以现代的视角看,总觉得青楼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撕开这层浪漫的面纱,里头全是血和泪。她们不是不想好好活,是封建礼教压根儿没给她们活路 —— 年轻时候被当成商品买卖,老了连基本的尊严都得不到。
幸亏咱们生在新社会,拥有工作、受教育、选择婚姻的权利,好好珍惜现在的日子。也别忘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苦命人 —— 她们的悲剧,让我们明白:平等和尊重,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女性用血泪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