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冒泡
每一个行业都有天花板,在主持界,人人都想要得到央视的出席机会和条件。
当然,能够在央视站稳脚跟获得殊荣的每一位,都是富有才学的佼佼者。

在这其中能够闯出名头的女主持人,更是屈指可数,董卿,朱迅,周涛等人都令人一印象深刻。
而她,无论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还是在《等着我》中,那样潸然泪下安抚人心的表现,都令人动容。

张弛有度,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其强大的能量,在央视也拥有了一定地位!
而李七月当年甚至被称作是董卿的接班人,可惜她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在央视工作!
现在的她,早已经踏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也是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却大变样。

在这样的领域当中,她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坚毅和能量,果真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转战频道当年李七月的影响力和自己手中的节目,其实收视率都很高,在央视也小有名气。
但是她却在获得超高人气之后,选择了转战央视其他的农业类的节目当中。

大家都为她感到难过,毕竟央视这样充满竞争力的地方,能够获得成就实属不易,这个时候却要换方向,无疑是大挑战!
但是从她的动态和状态来看,李七月似乎更加享受在这里的工作氛围、
因为工作需要她总会走到农村走进农业,了解当地的知识和文化,学习到了很多,感受到了新奇的体验。

她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主持人,更是自己在这样的工作性质之下,她领略很多。
更是成为了传播中国农业文化的使者,她的动态都在为各行各业做宣传,力所能及的完成。
即便是乡间土地不好走,但是她却丝毫不矫情,即便是摔倒都是起来继续前进。

她团队拍成的《乡土中国》,还将中国的非遗的手艺拍摄纪录片,很多都上了热搜。
大家都说如今的她相比起当年,在《等着我》那个温柔的姑娘,大不相同。
能够看得出她心中的力量和传承,谁能想到,她即便是在这样的地方,依旧能够作出这样一番事业呢?

这也是在同行中很难见到的品行和行事,令人钦佩!不过先前她在央视那些风光时刻也依旧难以忘怀!
央视成绩李七月的性子其实不难看出是敢想敢做的人,她的内心一片赤诚,十分简单直率。
她自小就是好孩子,一直以来坚定着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她勇于尝试很多未接触过的事物。

李七月自小爱听播音,所以她的目标就是要坐在台前为大家播报,终于凭借优异成绩进入中国传媒大学。
那个时候她并没有将自己的目标放的如此短浅,而是一直都在学习央视主持的细节。

大学期间就开始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这些都为她进入央视做了铺垫。
在毕业后如愿进入了辽宁卫视实习,即便她那爽朗的性格被人喜爱,但是她知道目标不止于此。

她开始琢磨并且磨练自己只为进入央视的台前一展风采。
于是在2011年的时候参加了央视的节目《主持人大赛》,可以说这个节目走出来的没有一个弱的。

她在节目中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央视工作,即便工作安排得很满,但是却乐在其中。
在她主持的《远方的家》的节目中作为外景,每天都少不了的就是各地跑来跑去。

她从来都不觉得辛苦,而是认为工作就应该好好完成,即便是身体不适但是却坚持完成。
后来李七月又接到了《等着我》这个节目,为老百姓找到自己丢失的亲人。
李七月在节目中的共情能力让人惊叹,她这样的哽咽的遗憾和对于他们的团聚而哭成泪人。

这些都让她被大家所喜爱,那样的温暖和亲和,让大家牢牢记住了她的名字。
在她《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她用自己的才华为自己再添一次高光时刻。
任何场合之下都是侃侃而谈。这也让大家看到了她不仅有温柔的外表还有诗书气息。

李七月在不断的提升自己,为了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领域深耕。
因为这样的风格和能力被大家当作董卿的接班人,在各大节目中的表现都深入人心。

或许在当年央视已经成型的主持阵容当中,李七月还排不上号,但是熬到现在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不过李七月并没有选择为了名利和地位和荒废自己的时间,而是转战农业。

她这样的决定在外人看来似乎是很愚蠢的决定,毕竟这刚红火冒出头放弃实在是不妥当。
但是李七月却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找到了自己最舒适最享受的工作状态。

她如今的工作似乎更有意义,领略风土人情走进台前幕后,为更多人传递能量。
都说当年在央视她是一位不容小觑的主持人,但是入籍拿到她也在农业方向走出了自己的路。

这也足以说明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只要有能力腹中有才学,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差。
如今看来大家觉得愚蠢的方向却是她眼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追求和决断,有的人愿意求稳,而她却更愿意尝试!
看到她并未消失,依旧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也为她的现状感到开心!
结语李七月或许也是为数不多主动放弃已经建立起来的成绩,转身投身另一个行当。

相比起农业,原本的那些节目或许更容易被人看到,更能够刷脸。
但是李七月却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没有错误的路和决定。
唯一存在的就是如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意义!

李七月如今的成绩也是让她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大家都为之动容,并且敬佩她的选择1
你如何评价李七月的决定?如何看待她在风光之际选择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