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父母爱情》才懂,欧阳懿的率真,别人学不来

走出抑郁的小叮铛 2022-09-15 11:39:58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来形容欧阳懿,青苔觉得最为恰当。

《父母爱情》里,同胞姐妹安欣和安杰,在人生的岔路分开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安杰的日子是生活,安欣则是生存。这样的差别,是和她们选择的男人息息相关。

江德福知世故而不世故,在生活和事业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所以他成了人生赢家。

欧阳懿就不同了,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受的是精英教育,还是清华才子。

他骨子里是高傲的,是不可一世的。他有文人风骨,就是宁可付出代价也不愿屈尊于现实。

安杰很早就对江德福说过,她不喜欢姐夫那种人。

江德福问她:“那种人?”

安杰说:“那种特别自以为是的人。”

是自以为是,也是有所坚持。这个坚持在一定时期有狭隘性,那也要撞个头破血流才回头。

01、欧阳懿的傲骨

江德福和安杰的结合,是互补;欧阳懿和安欣的结合是门当户对,是郎才女貌。就是搁在现在也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一对。

欧阳懿外地归来是第一场戏,下了火车就挑理说,为啥只有安欣自己来接他,其他人怎么不来。

一句话就显示了欧阳懿的不拘一格,他挑战大哥安泰的权威,也不惧江德福的官威,在欧阳懿眼中,他们这样就是不对的。

一个清高的人物性格就完全展现出来了。

他和江德福的第一次同桌吃西餐,别提有别扭了。江德福用筷子夹十分熟的牛排,欧阳懿熟练地使用刀叉吃五分熟的,挑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欧阳懿的原生家庭,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是和文盲成为亲戚。

他的不屑和无奈都不加克制地表现出来。不止是对江德福,对安泰以及对眼前的一切,他都有抵触情绪。

那是他的执拗。

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个人妄想阻止前进的车轮,无异于螳臂当车。

这是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欧阳懿的悲哀。

他终究没有逃过祸从口出的命运,被击打成右派,去了小黑山岛。

安杰也有自己的骄傲。她对婚姻的不甘心,也会把一些情绪不加掩饰地发泄出来。

但是,她和欧阳懿不同。安杰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她变得克制,趋利避害,还是主动选择登岛随军。

欧阳懿却因言语招来祸端,就如安泰所说:“嘴上没个把门的”。

言语不加掩饰,是内心不受约束的表现。

02、和渔民成为朋友

欧阳懿和安欣带着两个一岁左右的女儿去了小黑山岛。这一去就是小二十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除了出海就是打渔。

一个人只有吃了生活苦,才能明白生活为何物。

高傲的清华才子和大字不识的渔民朝夕相处,即柔和了欧阳懿的锋芒,也丰富了他的人生。

多年后,回忆往事,他说自己怀念那段生活,除了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最关键是质朴讲义气的渔民。

老丁反问他:他们没给你气受,没有歧视你?

老欧说,最开始有,后来觉得他还不错就开始对他好,帮助他,到最后甚至开始保护他。

渔民的这个变化,也是随着江德福对他们的变化而变化。

最开始,江德福不知道欧阳懿一家子在他的辖区,老欧受渔民的气。

随后,江德福发现了老欧在当渔民,安杰上岛去看望姐姐。渔民的态度开始变化。

当江德福照顾欧阳懿一家的越来越频繁,渔民对老欧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改变。渔民对欧阳懿的变化,是因为江德福而起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世故。这个道理欧阳懿是不会懂的。

03、性情中人

人到晚年,江德福早就是含饴弄孙,没了当年的派头。可是欧阳懿越发成了潮流老人。

江亚菲就给江德福打预防针:

在我姨夫面前要有一颗平常心。

江亚菲是觉得,此时的欧阳懿是略胜江德福的。江德福归于平淡,但欧阳懿却紧随潮流。

见了姨夫第一句话就是:姨夫,你现在是越来越洋气了,跟你一比,我们都是乡下人。

欧阳懿直接回了一句:“乡下人也是人呀。”

欧阳懿就是这么真性情,从不恭维别人。江亚菲一身军装,还是政委,换做别人估计夸人的话会脱口而出吧。

江德福拿特供茅台招待欧阳懿,他不领情,反而说:

茅台也不像过去那么珍贵了,酒厂得赚钱。这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茅台酒厂也不像过去那么当大爷。

一通话说下来,怼的江德福无言以对,只能嘿嘿笑:对,对对对,你说的对。

欧阳懿大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以前我是孙子,可是现在我翻身了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爷轮流做,一扫当年喝五粮液时候的阴霾。

放到现在,欧阳懿这样的人,这样的说话方式,必然不受人待见。可是,他就是这样,一辈子这样。

04、写在最后

江德福是衣锦还乡回青岛,老欧是改头换面登海岛。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欧阳懿就是如此。

不面对现实,远走黑山岛;为了生存,融入渔民生活;翻身之后,本色尽显。

老欧始终是那个老欧,岁月老去,依然不改本色。

这样的人,也属实难得。即便他不去黑山岛,也会有其他的磨难等着他去经历。

生活想把每一个人都盘圆,都听从命运的安排。可是老欧是个例外。

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