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打了几年,2025年局势已经明朗,美国的关税大棒没换来制造业回流,中国没被压住,反而一招接一招打在美国经济的心脏上。
尤其是农业和高科技领域,让美国人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搬石头砸脚”。
白宫最近的表态透着点软乎劲,但中国早就看透了套路,摆明了不会轻易松口。
中国反击的招数简单却狠,从大豆到玉米,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直线下滑。
过去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的半壁江山,贸易战一打,中国转头找巴西和阿根廷,采购量蹭蹭上涨,而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的比例已经跌到不足两成。
过去美国本来想靠技术优势卡中国脖子,可中国的自给率已经从15%爬到了35%,反过来让美国企业有点慌了神,毕竟全球供应链里,中国的角色不是随便就能替代的。
中西部的农业州曾经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但现在也是他们的日子最不好过。
贸易战刚开始时,这些地方的农民以为加税能保住饭碗,也因此甚至让特朗普的选票多了几分。
可到了2025年,现实狠狠打了脸,大豆价格跌得让人心寒,政府补贴也迟迟不到位。
美国大豆协会的主席拉格兰公开表示,特朗普不应该再这么任性下去,而是要赶紧停手,因为这场没头没脑的关税战,导致现在豆农的生计已经快到崩溃边缘。
农民不是傻子,他们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经济学,但谁让他们的钱包瘪了,谁就是罪魁祸首。
眼看着地里的收成卖不出去,仓库里堆满了没人要的粮食,农民对特朗普的信任早就动摇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特朗普当年许下的“制造业回流”美梦,压根没实现。
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就是个活例子,全球一半以上的产能基本上都在那,如果真和中国彻底掰了,美国本土造车的成本起码得涨三成,这个成本谁买单?消费者呗。
美国企业也不是没试过绕道,比如通过越南、墨西哥把中国货“洗”成别国的再运到美国,可关税政策一收紧,运费和成本还是得企业自己掏。
结果美国人买东西更贵了,企业的利润也少了,特朗普的政策等于是在给自己人添堵。
盟友也不怎么看好美国,有些国家虽然嘴上说支持,可背地里早就从南美买起了玉米和大豆作为替代。
美国还想通过港口对中国货船收高价停靠费,但结果就是运费一涨,美国自己的出口商连船都难租到。
反观中国,巴西、阿根廷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运过来,东南亚的工厂也照常运转。
特朗普的“关税霸权”没霸住别人,盟友的疏远让美国更显孤立,连自己人都开始埋怨政策带来的麻烦。
而中西部的农业州不光是粮食产地,还是选票重地,2026年的中期选举就在眼前,特朗普显然没法坐得住了。
最近白宫放出风声,说只要中国愿意谈,美国可以“慷慨”一点,尤其是在农业上,也不知道自信是哪来的,连状况都搞不清楚。
财政部长贝森特也跟着喊,说别用人民币贬值来应对关税。
这话谁都听得出来底气不足,毕竟农民的收入已经跌到快揭不开锅了。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精,怕不是想先稳住农业州的选民,反正等选完再翻脸也是一样的。
中国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商务部早就撂下话,“贸易战没赢家,美国要是还想硬来,那就接着奉陪。”
特朗普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有点想当然,关税加了,制造业没回来,农民的日子却更苦了。
中国的反击让美国尝到了苦头,尤其是农业和高科技这两个领域,招招都打在要害上。
农民的抱怨声越来越大,选民的心思也开始变了,特朗普想靠放软话来缓和局面,可中国显然不吃这一套。
贸易战走到这一步,美国的牌越来越少,中国的底气却越来越足。
白宫的妥协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被逼的,关税豁免清单里,半导体、电子设备、人工智能服务器都赫然在列,涵盖了中国出口到美国22%的产品类目。
这说明什么?说明美国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至少现在离不了。
可这豁免也不是白给的,企业得按海关编码走流程,成本还是得自己担,特朗普想用这种方式给国内企业喘口气,可这口气能喘多久,谁也不知道。
中国的反制措施还在继续,美国的农业和高科技行业还在吃苦头。
农民的困境还在发酵,他们不在乎什么地缘政治,他们只想知道明年还能不能种地,还能不能赚到钱。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原本是想让美国“重新伟大”,可现在看来,伟大没实现,农民的日子倒是真不伟大了。
企业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特斯拉、苹果这些大公司,早就把中国当成了生产核心。
美国企业现在是两头为难,一边得应付国内的高关税,一边还得保住中国的供应链,结果成本涨了,竞争力却降了。
特朗普在逼盟友选边站,可盟友选的不是美国,而是自己的钱包。
农民的生计、企业的高成本、盟友的疏远,再加上中国的精准反击,美国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白宫的软话或许能暂时稳住一些选民,可选民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得见地里的粮食卖不出去,看得见超市里的物价越来越高。
2026年的选举,特朗普要想保住农业州的票,恐怕没那么容易。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贸易战没赢家,美国想谈可以,但得拿出诚意来。
特朗普的风格谁不知道,今天放软话,明天就能翻脸。
商务部的回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美国要是还想硬来,中国随时奉陪,这场贸易战走到现在,美国的牌越来越少,中国的底气却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