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本周A股延续弱势调整,沪指连续两周收阴,3月28日收盘报3351.31点,较前一日下跌0.67%。市场呈现两大矛盾特征:
1. 指数维稳与个股普跌:权重股护盘使指数未大幅下挫,但个股调整剧烈,近两周超4300只个股下跌,跌停家数达33家(3月28日数据),中小盘股成为重灾区。
2. 成交缩量与避险升温:尽管成交额连续48日破万亿,但量能持续萎缩至1.11万亿(3月28日),资金涌入黄金、医药等避险板块,反映市场风险偏好低迷。

下周两大核心利空风险集中释放:
1. 年报业绩雷暴:3月底为年报披露截止期,部分企业业绩不及预期或计提商誉减值,可能引发个股闪崩。例如,近期化工、次新股板块已因业绩担忧出现大幅回调。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关税政策冲击:4月2日美国对华加征10%关税将正式生效,这一利空已导致全球股市提前反应。2月28日特朗普关税威胁曾引发亚洲市场集体暴跌,日经指数单日跌3%,当前市场担忧情绪类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3月31日将发布的制造业PMI数据可能成为短期情绪催化剂。2月PMI已回升至50.2%的扩张区间,若3月数据延续回暖,或缓解经济复苏乏力的担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潜在支撑因素:技术面与政策底共振
1. 技术支撑位显现:沪指在3320点附近形成密集支撑,60日均线与半年线交汇于此,本周多次下探均被神秘资金托底。历史上类似位置(如2024年10月)曾触发技术性反弹。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政策托底预期:证监会近期强调投资者保护与资本市场法治化,央行也释放降准降息信号。尽管短期政策尚未发力,但市场对“政策工具箱”仍有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利空消化逻辑:当前市场已部分定价关税与业绩风险。例如,中证1000指数3月28日下跌0.96%,较2月28日关税冲击时的跌幅(3.82%)明显收窄,显示恐慌情绪有所释放。

市场博弈焦点:反弹动能与持续性
1. 资金行为分化:量化资金主导的“高抛低吸”加剧波动。3月28日午后券商拉升失败,反映跟风盘不足,但若主力资金借利空落地反向吸筹,可能催生超跌反弹。

2. 板块轮动机会:科技与周期板块或呈现跷跷板效应。AI应用(如短剧游戏)、创新药等板块近期逆势走强,若市场情绪修复,这类题材可能率先反弹。而大金融板块的企稳(如券商)仍是指数反弹的关键。

3. 时间窗口限制:清明假期导致下周仅4个交易日,节前资金避险需求可能压制反弹高度,真正的趋势性机会或延后至节后。
后市推演:先抑后扬的修复路径
情景一(概率60%):利空落地触发技术性反弹
- 周初受业绩雷与PMI数据扰动,指数下探3320点支撑,随后主力资金进场抄底,带动沪指反弹至3400点附近。
- 结构上,超跌科技股(如半导体、AI)、政策受益板块(新质生产力)或领涨,但成交额需回升至1.2万亿以上方能确认趋势反转。
情景二(概率30%):利空超预期引发破位下行
- 若PMI数据不及预期叠加关税冲击扩大,沪指可能跌破3300点,触发止损盘涌出,调整周期延长至4月中旬。此时需关注政策护盘力度,如国家队增持ETF等信号。
情景三(概率10%):外部黑天鹅冲击
- 地缘政治风险(如中东局势)或美国通胀数据超预期,可能引发全球风险资产共振下跌,A股或考验3250点平台支撑。
当前A股处于“利空预期发酵”向“利空落地验证”的过渡期,市场情绪已接近冰点,但反弹需要明确的催化剂(如政策加码、外资回流)。投资者宜保持中性仓位,重点观察两个信号:一是沪指在3320点附近的抵抗强度,二是领涨主线的形成(如科技与周期的风格切换)。历史经验表明,极度悲观情绪往往孕育转机,但反转不会一蹴而就,需做好震荡磨底的准备。
对于今天的走势,我说一下我的观点:
今天A股的走势确实让不少股民心里打鼓。虽然大盘下午没再创新低,勉强守住了3346点,但每次券商板块一拉升就被量化资金砸下来,明显能感觉到市场情绪的脆弱。
现在指数虽然还在3350附近晃悠,但不少个股已经阴跌半个月,成交量不断萎缩,说明资金要么在观望,要么直接躺平了。这种环境下,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下周两个“靴子”落地后,市场有没有翻身机会。
先说说当前市场的状态。全球股市这周集体吃瘪,表面看是担忧关税问题,但背后其实是资金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在动摇。A股这边更明显,护盘资金硬撑指数导致个股失血,黄金和医药这类避险板块反而成了香饽饽。
有意思的是,国际金价最近创了历史新高,但股市里的黄金股能不能跟涨还得打个问号——毕竟资金现在就像惊弓之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跑路,板块轮动快得跟走马灯似的。
下周的关键点集中在两个利空上:一是年报最后披露期的“爆雷潮”,很多公司拖到月底才交卷,不排除有些浑水摸鱼的。
二是4月2日那个关税政策要正式落地,虽然市场已经提前跌了一波,但真到揭锅盖的时候,情绪可能还会波动。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利空出尽反而可能是转机。就像暴雨前大家抢着收衣服,等雨真下起来了,反而有人敢出门了。
技术面上看,大盘在3320附近有强支撑,60日线和半年线都堆在这个位置,这周几次下探都被托住。
量能方面,连续48天万亿成交的记录虽然还在,但活跃度明显下降,说明该割肉的早就割了,剩下的都是“死扛派”。这种时候往往离变盘不远,特别是如果PMI数据能超预期,可能成为点燃情绪的导火索。
操作策略上,现在没必要急着抄底。历史经验看,清明假期前资金往往偏谨慎,加上下周只有四个交易日,大资金可能继续躺平。
真要动手不妨等两个信号:一是成交量缩到10000亿以下出现地量,二是外资结束连续流出。板块方面,最近调整充分的科技线和业绩确定性强的周期股值得关注,但切记别追高——现在市场就像弹簧,压得越狠,反弹越需要借力。
原创不易,阅后点赞养成好习惯,点击关注,时间终将见证价值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