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获批设立,校长王树国说,这所学校搞了个本硕博8年制培养模式,直接打通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的壁垒。这事儿一出来,可把大家给惊到了。以前我们读书,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加起来得10年呢,现在一下子缩短到8年,这效率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本博贯通”这个词儿早就不新鲜了。2023年的时候,它还被评为“高等教育10大热词”之一呢!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搞这个模式。比如武汉大学2024年开了个雷军班,说是可以100%保研;哈尔滨工业大学也说要探索6-7年完成本博贯通培养;北航更是直接新增了四个本博贯通试验班,也是8年制培养。这可真是给想搞学术的同学们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那啥叫“本博贯通”呢?说白了,就是一种“一体化长学制”培养模式,让学生从本科直接过渡到博士,跳过传统的硕士阶段,一路直达博士学位。这种模式在医学类专业早就有了,像临床医学,很多都是八年一贯本硕博连读。现在,理工类学科也开始跟风了,而且基本都是靠学校自己的王牌专业来搞。比如清华大学的“丘班”专攻数学科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钱班”研究工程科学。现在,清华、上海交大、浙大、同济大学、东北大学、北交大、北科大、华南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等好多高校都发布了本博贯通招生计划。
想进本博贯通班,有两种方式:一是高考后填志愿;二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选拔。比如武汉大学的雷军班,2024年首次招生,计划招30人,其中高考招15人,大一新生里再挑15人。相比传统的本硕博分段式培养(4+3+3=10年),本博贯通的学习周期短多了,一般8年左右,大多数学校是“3年本科+5年博士”或者“4年本科+4/5年博士”。有些学校还会在本科和博士之间加1年的衔接课程,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新农学创新班”,就是“3+1+4”的模式。学生前三年学本科主要课程,最后一年再修22学分的本博贯通专业课程,为读博做准备。
为啥本博贯通这么火呢?因为它效率高呀!它直接减少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总时间,能更快拿到博士学位,更早进入职场或学术界。而且,这种模式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律、坚持和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在找工作或者搞学术研究的时候更有竞争力。
不过,这种模式也不是谁都能进的。它选拔标准可高了,能进本博贯通班的学生,那都是“学术大佬”“科研学霸”。比如北交大的詹班,直博条件特别严格:百分制考试不能有不及格,五级制最多1门不及格;加权平均分不低于80,英语认定分不低于70。要是达不到要求,就只能以本科生身份毕业了。北理、华科等学校的本博贯通培养还实行多阶段的动态分流补入机制,要是挂科或者加权成绩低于80分,就得被分流到普通班学习。
当然,进了本博贯通班,好处也不少。学校会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顶尖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科研硬件设施。比如武汉大学的雷军班,实行小班教学,学生可以从学校优选导师库里挑导师,还能请到企业界知名导师和行业顶尖工程师组成导师团队。学生还能优先去大企业实习,有专项经费支持参加国外研修、游学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源丰富得很。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挑战。有学者说,本博贯通虽然保证了科研的连续性,但也可能让学生的学习科研环境变得相对封闭,限制学术思维。要是学生在本校待8年,一直搞同一领域的研究,万一选错了方向,那可就麻烦了,而且对学生的毅力要求也特别高,能不能坚持下来是个大问题。所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卢晓东研究员就建议,本博贯通最好是跨校、跨学科培养,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背景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新能力和广阔视野的人才。
其实,本博贯通模式已经在一些学科领域展现了它的潜力,也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现有的教育体系是不是还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各级各类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本博贯通模式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未来肯定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大家觉得这种“8年制”的本博贯通模式怎么样呢?是不是也想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