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曾介绍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副楹联是著名的集句楹联,它是因为有先后顺序的特殊性,不得不“敢走路不同!”

上联溯源:
“惟楚有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文为“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思是楚国虽然有才能的人,但被晋国任用了。后来人们取其前半句,强调楚国人才辈出,反映出对楚地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尊崇,凸显了该地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厚积淀。

下联溯源: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原句是周武王赞扬周室人才鼎盛。在这里与上联结合,表明此地(岳麓书院)的人才兴盛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将古代经典与当下地域的人才状况相呼应,增添了文化厚重感。

对仗方面:
“惟楚”对“于斯”,“惟”和“于”都是虚词,“楚”是地域名词,“斯”是指示代词,在这里指代岳麓书院所在之地,二者相对巧妙;
“有才”对“为盛”,“有”和“为”都是动词,“才”是名词,“盛”表示兴盛、繁荣,词性相对,结构严谨。
音韵方面:
上联“惟楚有才”平仄为“平仄仄平”,下联“于斯为盛”平仄为“平平平仄”,虽不完全符合严格的律诗平仄规则,但在对联中达到了音韵的大致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地域激励:
此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大门,既点明了岳麓书院所在的楚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又强调了书院作为人才培养之地的重要地位和卓越成就,激励着在此求学的学子们以先辈为榜样,努力成才,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精神激励:
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展现出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知识、文化的崇尚,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寄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图强。

文字简洁:
全联仅八个字,却高度概括了地域文化与人才兴盛的主题,言简意赅,以极少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内涵多元:
既包含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体现了对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的重视;既回顾了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又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图这副对联,与长沙某中学征联的出句,神似。与“开福寺”对面的开福里的对句,也神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