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战在第二次战役,乃至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第9兵团共歼敌13916人,取得大的胜利。
第二次战役结束时,毛主席发电赞扬:“在极困难条件下,第九兵团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然而,宋时轮却在给毛主席和彭德怀的电报中做出检讨:“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
为何时任第九兵团司令兼政委的宋时轮会做出这样一份检讨报告呢?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西线志愿军和美军第8军在清川江两岸形成对峙。志愿军在江北,美军在江南。
麦克阿瑟从一开始,目标就很明确,要摧毁朝鲜的军事力量,占领整个半岛。
对于对峙这一局面,麦克阿瑟不能容忍。于是他制定计划,重新发起攻势。沃克指挥第8军在西线,阿尔蒙德指挥第10军在东线,协同发起攻势。
第10军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以一部分兵力经长津湖地区向西线实施迂回进攻, 切断志愿军的后方交通线, 与西线美军第8军一起构成钳形攻势,在鸭绿江边实现“合钳”。
第二次战役开始了。此战役分西线、东线两个战场。
东线主战场在长津湖地区。担负作战任务的是来自华东三野的第9兵团,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宋时轮,副司令员为陶勇。
毛主席尽管战前预见东线会有一场恶战,但是战役发起后,艰巨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

宋时轮将军
朝北苦寒之地阿尔蒙德指挥的第10军,为了向朝鲜北部迂回攻击,长津湖是必经之路,彭德怀把东线主战场预设在长津湖。
长津湖,人工蓄水湖,是日本占据朝鲜期间筑坝建造的,用来给发电站发电。
长津湖南北狭长,约19公里,东西较窄,约3公里。它的四周是连绵山地,山上丛林茂密。
此时,长津湖地区一片冰天雪地,寒冷至极。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吉普车都可以在冰面上行走。
根据一些材料的记载,长津湖发起时,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最低降至零下40度。
虽然经常降雪,但是地面却没有多少积雪,原因是风力太大,吹得只剩薄薄一层。

天气恶劣,第9兵团又缺少防寒防冻的准备。
按原计划,他们在东北停留一段时间再入朝参战。由于战事紧迫,火车没有任何停留,直开前线。
他们身穿薄棉衣,头带单帽,脚穿单鞋。别说打仗了,寒冷的天气甚至就把人冻死。短短几天,部队就发生大面积冻伤减员。
更严酷的挑战是粮食不够。美军的轰炸机不断轰炸,后勤保障跟不上。没有粮食供应的第9兵团,只能就地筹措,也只找到一些土豆。
天寒地冻,煮熟的土豆成了冰块,在嘴里嚼不动,咽下去难消化。后来,土豆也一天只能吃上一顿。英勇的第9兵团只能饿着肚子行军打仗。

美军御寒服装非常齐全,他们有棉衬衣、绒衣、绒裤,防寒帽、加厚的大衣、皮手套。他们的防寒服不易被雨雪浸湿,志愿军的棉衣湿了很难弄干。
美军还有鸭绒睡袋、保暖帐篷、制式火炉和供暖器取暖。
美军的食物供应,对于在饥寒交迫的第9兵团官兵,近乎“奢侈”。他们有汉堡包、鸡肉、火腿,罐头、速溶咖啡等等。对于美军困难的事情就是,怎样把水烧开,冲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

第9兵团3个军,12个师,总兵力15万人。东线“联合国军”,共9万余人,其中美军7万余人。
27日黄昏,蛰伏在长津湖地区雪地里的第20军和第27军接到发起总攻的命令,又冷又饿的指战员们,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向强大的美1师发起突袭。
第27军攻击正面,第20军攻击侧面,把敌人分割包围起来。
一夜激战,至28日拂晓,第9兵团将美1师包围在4个孤立据点内,割断了敌人之间的联系。
第一天战斗,我军损失也比较大。担任正面进攻的第27军两个主力师减员近一半。照这样打下去,第9兵团还能坚持多久?
宋时轮没有动摇,他知道任何犹豫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能退,退则死,退则全盘皆输。

美军为了打破分割包围状态,向志愿军发起反击。每一个高地双方争夺的非常激烈。白天,高地被美军占领,当晚,又被志愿军组织夺回。
这期间,“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全歼“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王牌“北极熊团”, 创造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典范例, 毛主席和志愿军总部发了嘉奖令。
战场上双方你争我夺,出现对抗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
宋时轮和陶勇根据新掌握的情况,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首先歼灭新兴里之敌,得手后再转攻柳潭里,一举攻歼美1师。
12月2日凌晨4时,新兴里战斗结束。此战,第27军毙伤敌人3200人,缴获大量火炮、汽车和坦克等。
第27军也付出巨大的代价,伤亡4000余人,连以上就干部135人。

新兴里战斗结束后,下一个目标柳潭里。
柳潭里的美军没有坐等第27军,他们开始向南突围,经下碣隅里,后至兴南港。
一场突围与反突围之战开始了。从柳潭里到兴南港,路程约120公里。无论是美1师,还是围追堵截的第9兵团各部,都在这条血路上饱受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随着战斗任务的转换,志愿军面临的局面更加险恶。志愿军凭着两条腿要翻山越岭追击后撤的美军机械化部队,谈何容易!
第9兵团指战员们仍然忍饥挨饿,顶风冒雪,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趴在雪地里的战士有的被冻的再也没有站起来。
冲锋号响起,志愿军战士们犹如猛虎下山,以钢铁般的意志死缠猛打,阻止美军撤退。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22公里路程,美军走了77个小时,1小时前进280米。
美军能够撤退到下碣隅里,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起了关键作用。飞机不断的将凝固汽油弹和炸弹倾斜到志愿军阵地上,对志愿军行动造成极大伤害。

第9兵团计划全歼下碣隅里之敌,由于主观方面在几个关键上没有解决,让大部分敌人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逃离了下碣隅里。
即使如此,美国人也将对下碣隅里的突围称为长津湖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陆战队战史这样描述道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蜂拥而至,空中的照明弹把前进的中国人暴露无遗,面对陆战队的坦克、大炮、机关枪,中国人视死如归,源源而来。他们有的冲进手榴弹投掷距离内,又被打倒,他们让我们肃然起敬。
第9兵团已经没有预备兵力可以用了,唯一可行的就是将沿途道路、桥梁炸毁,使逃敌无路可走。
水门桥,关闭敌人南逃的最后一道闸门。一旦敌人跨过这座桥,前面是平原,极易美军机械化部队后撤。

美1师后撤的先头部队抢先一步驻扎在水门桥,并派有40辆坦克和一个营守卫。
困难再大,也要把桥炸掉,宋时轮司令员下了命令。
第27军80师组成两个连队的“敢死队”,每人背负50公斤炸药,趁着夜色发起突击,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
美军不同于蒋介石的国军,他拥有强大的保障能力。一架C-119大型运输机把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空投到现场,工兵用了30个小时重新将桥架好。
当美军士兵来到1081高地,他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冰天雪地里,志愿军20军58师整整一个连的百余名官全部被冻死,许多士兵的手指牢牢冻结在枪栓上,至死保持着准备射击的姿势。
美1师幸存的1万多名官兵在美军第3师的接应下,终于跳出长津湖包围圈。

第9兵团官兵虽然锲而不舍地追击,但是美军靠着地面大量炮兵,军舰舰炮火力和航空兵的轰炸,在兴南港外围构起火制地带。志愿军已经不能组织大规模突破作战。
据战后统计,第9兵团歼敌13916人。志愿军战斗和非战斗减员54180人,其中冻伤人员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宋时轮将军在归国途中,面向长津湖三鞠躬,泪流满面。
战役结束后,宋时轮致电彭德怀,对东线作战做出检讨。他没有责怪部队,而是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毛主席致电彭德怀并告宋时轮:“九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