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防科技的历史中,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
这款武器不仅提升了中国对抗装甲威胁的能力,还成为我国军工技术崛起的象征。
这背后,离不开王兴治的卓越贡献和越南的意外助力——一枚美制陶式导弹。
王兴治,1935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是中国导弹技术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童年正值中国动荡时期,家乡的工业氛围激发了他对技术的兴趣。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修导弹工程。
这所学院是中国培养军事技术人才的摇篮,课程涵盖火箭推进、制导系统等尖端知识。王兴治在校期间展现出非凡的分析能力,常在实验室调试电路板,或翻阅外文技术资料。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开始了导弹研发的职业生涯。
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技术援助中断,中国急需自主研发反坦克武器。王兴治被派往参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J-201的研制工作。
项目组条件简陋,唯一参考资料是一本西德“柯布拉”导弹的维修手册,且无实物可供研究。尽管J-201性能未达预期,但王兴治通过这一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导弹制导和推进系统有了深入理解。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暴露了中国反坦克武器的不足。苏军T-62坦克的防护力让军方意识到,仿制苏制AT-3的红箭-73已无法应对现代战争。1970年,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项目启动,王兴治被任命为总设计师,负责红箭-8的研发。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国缺乏先进技术,国际封锁限制了资料获取。研发团队搬迁到陕西秦岭深处的一处秘密基地,条件艰苦,冬季寒风刺骨,实验室内仅靠煤炉取暖。
红箭-8研发初期困难重重,制导系统是最大难题,当时国际上有线制导和无线制导两种主流方案。王兴治带领团队反复论证,选择有线制导以确保抗干扰能力。
然而,导弹子系统需自主研发,进度缓慢。1976年,越南赠送的美制陶式导弹为项目带来转机。王兴治亲自参与拆解工作,研究陶式的红外制导装置,记录设计细节。这些经验推动了红箭-8的技术突破,使其在1984年成功定型。
1987年,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王兴治不仅负责红箭-8,还主持了红箭-9等项目的研发。红箭-9是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射程更远,破甲能力更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标杆人物。
王兴治担任西安市科协副主席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培养了大批年轻工程师。他常在课堂上分享红箭-8研发的艰辛经历,激励学生投身国防事业。晚年,他参与激光制导导弹的咨询工作,为新一代武器提供建议。
2015年,王兴治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的离世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成就永载史册。
1970年代初,中国反坦克技术落后,红箭-73导弹难以对抗苏军新型坦克。珍宝岛冲突后,军方急需一款能击穿先进装甲的武器。1970年,红箭-8项目启动,目标是研发一款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具备高精度和长射程。
当时,我国军工技术基础薄弱,国际封锁限制了资料获取。红箭-8的制导系统设计尤为困难。团队需开发有线制导技术,确保导弹在高速飞行中保持稳定,同时提升命中率。这些技术在当时的我国几乎是空白,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转机出现在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北越军队缴获了大量美军装备,包括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陶式导弹代表了西方技术的巅峰,射程3750米,命中率70%,采用红外半自动制导技术,远超中国现有导弹。
当时中越关系密切,越南决定将部分陶式导弹赠送给我国,以支持国防建设。
1976年,几枚保存完好的陶式导弹运抵北京,交到王兴治手中。团队迅速展开研究,拆解导弹,分析制导装置、推进器和战斗部。他们发现,陶式通过红外半自动导引与有线制导结合,实现了高精度打击。这一技术启发团队调整红箭-8的设计方向。
研发团队根据陶式的优点,优化了红箭-8的制导系统,使其融合红外半自动导引和有线制导,命中率在3公里射程内达到90%。
导弹配备聚能破甲战斗部,能穿透北约标准的3层装甲钢,对当时的东西方坦克构成重大威胁。1979年,红箭-8完成初步定型,1984年正式装备解放军。
越南提供的陶式导弹为红箭-8的研发提供了关键助力。它不仅加速了技术突破,还增强了中国军工的信心。红箭-8的成功是中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结晶,越南的贡献功不可没。
1987年,红箭-8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一荣誉肯定了其对国防的重大贡献。
红箭-8的技术参数令人印象深刻。导弹长875毫米,直径120毫米,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速度200-240米/秒,射程100-3000米。
它可从三脚架、装甲车或直升机发射,适应多种作战环境。相比红箭-73,红箭-8操作更简单,命中率更高,成为解放军的主力反坦克武器。
据报道,胡塞武装曾用它击毁沙特M1A2坦克,叙利亚战场上,它一天内摧毁10辆德制豹2坦克。这些战绩让红箭-8名声大噪,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选武器。
红箭-8的成功推动了我国导弹技术的进步。它积累的技术经验直接促成了红箭-9和红箭-10的研发。红箭-9射程达5.5公里,采用激光制导,破甲能力更强。
红箭-10则是一款重型反坦克导弹,射程10公里,可攻击坦克和低空目标。这些后续型号巩固了我国在全球反坦克导弹市场的地位。
红箭-8不仅是一款武器,更是我国军工自立自强的象征。越南的援助为这一传奇提供了关键助力,见证了中越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合作情谊。
红箭-8在中国军工史上相当成功,巴铁直接引进了整个产线,在世界应用也相当庞大,反坦克导弹仅次于美国陶氏。现在来看对于胡赛武装是个宝贝。
红箭8在弹翼和发射方式与陶氏不一样,只借鉴了部份技术,大部分还是自研的,实战效果优于陶氏。
1984年装备我军后用来打越军了没?[吃瓜]
技术咱不懂,可是知道,那时候的科学家爱国为国为民族奉献了一生,永远向共和国的脊梁致敬
中国人的利害之处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自己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比前者更牛逼!俄美也最怕我们这一手![呲牙笑][点赞]
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珍宝岛中苏边境战争期间,美国卖给中国打苏联坦克的。
你错了,不是越南而是罗马尼亚,也不是美国的陶式,是红箭73
一枚导弹人民币10万,20万枚,就是200亿人民币
节衣缩食援助小越巨量战争资源,仅获一枚未暴导弹有什么要感谢!
出口买给其它国家,其它国家不会仿制吗?
红箭8的前身原来是美式陶氏导弹。
从越南搞过来仿制的是红箭73,不是红箭8
南斯拉夫内战时,中国出口反坦克导弹给波斯尼亚对付塞尔维亚?
因为76年越南功不可没,所以被揍了一顿[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