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种植油菜的农户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但是一种看似特别有效的方法——“随便栽栽,能活就行”——却引起了不少争议。
油菜这个作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值得讲究的细节。
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油菜即将进入移栽高峰期。
那么,种植油菜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措施不能忽略呢?
许多老农都知道,油菜要在立冬前完成移栽。
这是因为在越冬的时候,油菜需要有45天以上的生长期,达不到这个条件的话,植株的抗寒能力会很差。
具体来说,就是在11月7日立冬前,得把油菜全部栽好。
晚了会怎样呢?
气温一旦降低,移栽后的油菜生根和发叶速度会变慢,到了过冬的时候,叶片达不到9片,抗寒能力差,小植株很可能被冻死。
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在时间安排上就得特别注意了。
很多人以为油菜在年前长不大,施肥没啥用,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油菜要长好长壮,底肥一定要施足。
有人用氮肥堆施,但只施氮肥不靠谱。
这么做虽然能让油菜叶子长大,但其他所需的营养素就缺了。
正确的方法是结合堆肥和复合肥,每亩施高质量堆肥4方,再配合80到100斤的复合肥。
堆肥里头有各种微量元素,而复合肥中的氮磷钾能快速给油菜提供所需营养。
在这样的养分条件下,油菜苗在冬天前能长出3片左右新叶,体内的营养积累也增加了,抗寒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很多农户在移栽油菜的时候,不分大苗小苗一起栽,这其实会带来很多问题。
大苗长得快,小苗容易被挤压,最终导致田间生长不均衡,小苗分枝少,结荚少,影响总产量。
秧苗分级移栽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具体做法是,根据秧苗的大小分成几级,例如6到7片叶的是大苗,4到5片叶的是小苗。
先移栽大苗,再移小苗,这样在管理上就能很好地兼顾不同大小的秧苗,小苗在缓苗之后可以及时追施氮肥,确保所有苗都能健康成长。
油菜的产量除了每株结荚数和千粒重之外,每亩的株数也很关键。
植株密度高,产量一般也高,但过密了反而不行。
一般来说,每亩的移栽密度控制在8000到11000株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种植的时候,可以采用宽窄行的方式,以利于通风透光,这样不仅方便田间的管理活动,还能调节密度,提高整体产量。
具体来说,大行距设置在60到70厘米,小行距设置在40到45厘米,株距则控制在15厘米左右,这样的配置方式可以让油菜更好地生长。
油菜移栽后的浇水问题也不能马虎。
这一步对缓苗的影响很大。
很多地方图方便,先浇水再栽苗,但这样做容易导致土壤过实,通气性差,新根难以生长,植株容易萎蔫。
正确的做法是,油菜苗栽后及时浇透水,待土壤泛白后再松土保墒,这样秧苗受伤少,缓苗快,一般3到4天就会生新根,6到7天后会有新叶生出。
栽完油菜,一定要记得松土,这样可以保墒,还能防止土壤板结。
总之,种好油菜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这些措施虽然看似细碎,但每个步骤都能为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民朋友只有在每个环节上都认真对待,才能在秋后的收获季节笑得欢。
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了最终的产量和质量,这也是农耕智慧的体现。
想着这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大家就不会在每个细节上省事了吧?
有心栽种,自然能看到丰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