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陆的密林深处,一直流传着巨型人形生物的传说。1982 年 6 月 10 日,在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州交界的布鲁山脉,森林警察保罗・弗里曼执行巡逻任务时的奇特经历,给这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未解之谜增添了关键证据。
那天上午十点左右,弗里曼正在沃拉沃拉县境内追踪麋鹿的踪迹,突然听到灌木丛里传来奇怪的声音。在晨雾笼罩的松林里,他看到一个直立行走的巨大生物出现在四十米开外。这个生物身高超 2.5 米,全身深褐色的体毛覆盖,每一步能跨越近两米,沉重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回响。目击者称,它的行动姿态既有灵长类动物的灵活,又有熊科动物的力量感。最让人震惊的是,这个生物发现人类后并没有慌张逃窜,而是停下来回头看了长达五秒。
现场勘查人员在事发区域发现了 37 枚连续的脚印,这些长 42 厘米、宽 18 厘米的足印形成了完整的步态链。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灵长类专家威廉・克罗德教授对石膏模型进行测算后指出,其步幅特征和现存灵长类有明显差异。更有意思的是,在距离脚印链末端三十米处的云杉树干上提取到了 18 根毛发样本,经过光谱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测,这些毛发的表面鳞片结构和已知的熊科动物以及人类毛发都不一样。
这件事在科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史密森尼研究院 1984 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毛发样本中的角蛋白构成存在异常同位素比例,这意味着该生物可能有独特的代谢系统。然而,反对者质疑样本可能受到了环境污染物的干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灵长类学部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强调:“我们需要更多可验证的生物学证据,单独的间接证据链不足以认定新物种。
沃拉沃拉事件后的十年间,布鲁山脉周边累计报告了 87 起类似的目击事件。1992 年护林员在雷尼尔山南麓拍到了模糊的类人生物影像,2001 年徒步者在胡德峰东侧岩壁发现了疑似巢穴结构。这些不断出现的线索使得俄勒冈州立大学在 2008 年设立了专项研究基金,运用热成像无人机和环境 DNA 采集技术对重点区域进行系统排查。
这场跨越两个世纪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未知领域永远的好奇。从 1810 年哥伦比亚河畔第一个巨型脚印的记录,到现代科技加持的科考行动,大脚怪传说已经变成了检验科学认知边界的特殊存在。就像灵长类学家珍・古道尔所说:“当我们在否定与确信之间徘徊时,真正探索的正是我们自身对自然界的理解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