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夺嫡这事儿就是一场超级惨烈的争斗。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夺嫡这场争斗里更是残酷到不行。一旦失败,常常得付出生命的代价。
一提到封建王朝的夺嫡争斗,那就肯定得说到“玄武门之变”。后世好多人都不理解当年李渊的决定,李世民的战功那么大,为啥不让他当太子。
要是李渊早把李世民立为太子,玄武门之变就不会发生,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流血牺牲了。李渊可是一代枭雄,他有自己的盘算。现在回头看,得说李渊的想法还是有些道理的。
一、战功赫赫李渊这一辈子有二十二个儿子。不过,从他起兵开始,一直到坐上皇帝宝座这段时间里,始终跟着他的就只有三个儿子。玄霸这老三死得早,这事儿就像根刺一样扎在李渊心里,可难受了。这么说吧,在后来打仗的时候,李渊能依靠的也就老大李建成和老二李世民这两个人了。
就因为这个,李渊当上皇帝之后,他那俩儿子争得可厉害了。元吉,他虽然也是皇位候选人,可他能当上皇帝的机会比他那俩哥哥差远了。为啥?一来他跟着李渊打仗的时候年纪小,二来他背后的势力也没法跟那俩哥哥比。
所以慢慢地,他就选择跟在哥哥李建成的身后了。从太原起兵一直到登基称帝,这些年里,李世民和他的手下立了不朽的战功,这事儿李渊不可能不清楚。
时间追溯到617年,那会儿隋朝已经快不行了。李家手里可是握着兵权,李世民那叫一个果敢,立马就跟李渊讲清楚了出兵有哪些好处。
在手下和李世民的鼓动下,李渊正式打算起兵反隋了,大事业就要开启。在战场上,李世民的指挥能力超强,大概是打小就生在武术世家的缘故,他在战场上有着自己的想法。
真能算得上是首战就大获全胜,李世民第一次带兵去攻打西河的时候,那成绩相当优异,就这,李渊都不得不对自己这个儿子另眼相看了。在后面的战斗里,李渊干脆就把那些特别难打的战役都交给李世民去攻打了。
毫无例外地,李世民每次都能顺利把任务完成。李世民厉害的地方可不光是指挥能力,谋略方面也是相当厉害。后来攻打贾胡堡的时候,就因为听了李世民的话,才取得了胜利。
攻打贾胡堡的时候,李渊带着大军围了好几天,可一点进展都没有。这时候李渊就打算先退兵了,不过李世民坚决不同意李渊这么干。听了李世民的解释后,李渊就认可了他的决定。
不但拿下了贾胡堡,还把隋朝的老将宋老生给斩杀了,这可算得上是大获全胜。李渊的大军一路势不可挡,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宣布把皇位禅让给李渊了。
李渊称帝后就把国号改成了唐,这时候虽说皇位已经到手,可国内还不安宁。没过多久,李世民又一次带兵出征了。
往后的好几年里,李世民都在到处打仗,南征北战没停过。一直到武德八年,突厥那边的事儿解决了,国内这才慢慢从战争的状态里走出来。这时候,李渊已经封李世民做中书令了。
父子之间的心情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李世民征战的那些年,朝中大事一直由李建成帮李渊处理。可以说,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瞧出来李渊是打算把李建成当作下一代帝王来培养的。
不管怎么说,啥时候都只有储君才有资格参与朝政。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讲,这么看在争夺皇位这事儿上,李世民可比李建成差远了,根本没多少资本。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皇位对每个皇子来说都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李世民同样如此。虽说这些年他一直在打仗,可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扩充自己的势力。想要登上皇位,李世民必须手握兵权,掌握军队。
李渊就算想让李建成继位,可当时朝中的武将,大多都站在李世民那边。李世民自己手底下也有好些武将,这么一来,他俩要是争起来,谁能赢还真不好说。
站得高就会觉得冷,不管是谁,一旦坐到那个位子上,心里就会把权力看得比亲情重多了。这时候的李世民,确实是战功卓著,可他却忘了一个事儿,就是“君心”这回事儿。当下,李世民在军队里也好,在老百姓当中也好,他的威望都是李渊别的儿子没法比的。
哪怕是亲生儿子,李渊心里也难免会有猜忌。李世民声望太高,这也使得李建成和李元霸都对他有所忌惮。
之后肯定得对李世民下手,而且李渊心里也开始猜忌这个儿子了。帝王都这样,上了年纪就更看重权力了。这也能算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一个原因吧。
其二,封建王朝在立储这事儿上有个说法,叫“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既是李渊的长子,也是嫡子,所以按立储的标准,就该立李建成为太子。
从西周那时候起,嫡长子继承制就一直传了下来。李渊,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思想也被以前王朝的这种制度给框住了。说直白点就是,只要李建成没干谋逆之类的事儿,李渊就不会去考虑其他人的。
还有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李世民的性格。李世民可不是个仁君。在李渊眼里,他这儿子脾气很暴躁,恐怕当不了明君,比不上长子那么仁义。
国家已经打了好多年仗。李渊,心里就琢磨着得给国家找个仁慈的君主。他,为了给大儿子把路铺好,就开始打压李世民那伙人的势力。就因为这个事儿,最后就引发了“玄武门之变”。
三、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那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儿。你看,不管是李渊,还是李建成,都已经明目张胆地开始打压李世民手底下的势力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使手段的时候,李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装作看不见。李世民征战了好多年,他哪能不明白兄弟和父亲心里的想法?这个时候,李世民能依靠的也就是手里的兵权了。等兵权被夺走,李世民就开始计划反击了。
说起来,这所有的情况都是李渊纵容造成的。不管是从父亲的角度看,还是站在帝王的立场,他都得给自个儿的继承人把路铺好。眼巴前儿,李建成要继位,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李世民了。而且李世民立的那些军功,搞得他们父子俩心里都有了隔阂。
这段时间里,李世民一声不吭的,其实早就偷偷谋划好了。到了626年的时候,李世民带着几个手下的大将,在玄武门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给干掉了。
李渊的两个儿子被李世民害死之后,他就没别的路可走。四天过后,李渊下旨封李世民做太子。打这以后,朝中的大小事情就都归李世民管。
从这时候起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得说一下,当年李渊可真有眼光。早年间他就料到李世民不会容得下自己的兄弟,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说明李渊的预料一点儿没错。
结语李世民是通过杀兄弟才登上皇位的,对于这事儿,后人那是说啥的都有。不过,得承认,大唐到了李世民手里那可是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到现在,贞观之治还是被后人赞美的一个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那是谁都看得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