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长久的关系源于有界限感的相处

浮生归来超少年 2020-07-20 12:00:21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当过“沙锅”的感受,不管你有多不情愿,对方就是不停的问你,不依不饶。TA们有时像是追踪新闻的记者,又像是哪个机构派来的人口调查员,一旦和TA们谈话,TA们的好奇心就来了,问题就像机关枪射子弹一样,全方位地向你袭来。如果你不告诉TA们,TA们会抛给你像“不就问问嘛”“不够意思”之类的话。明明是TA们毫无隐私观念,随口就问,到最后错误都怪到了“沙锅”身上,你说这样的人讨厌不讨厌?

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一些没有边界感的人,他们的一个特点就是自认为和你很熟了,可以毫无顾忌地谈论你的隐私,或者评判你的生活,甚至是干涉。

不妨回忆些你周围的声音:

你都28了怎么还不谈对象啊?

老大都三岁了,也该考虑要二胎了?

多少钱一个月?是给人打工,还是给自己打事业啊?

......

如果经历过这些的你在当时的情景下觉得不自在,这就是对方触碰到你的心理界限了。

在心理学上,心理界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它是一种你和我之间的心理边界,将他人与自我区隔开来,你是你、我是我,你的事、我的事,你的情绪、我的情绪。

那么,何为界限感呢?

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随便介入另一方的生活,给彼此足够的尊重与空间,这就是界限感。

我谈不谈恋爱是我的事,我生不生二胎是我的事,我每个月挣多少钱是我的事,不是你的事,所以请认清界限,不要越界。

或许,你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事:做什么都理所当然的父母、热情到毫无距离的朋友、说话伤人的领导、含沙射影的同事等,都让人深切体会到对方的界限感很差,毫无边界感的关系让人喘不过气。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常常有些年轻人会说结婚是因为年龄到了,或是干脆就是为了父母催促而结,还有些人生小孩也是同样的原因,或者再加一个是为了给父母找点事情做,这样他们就不会再盯着自己了。

很显然,这种对婚姻和孩子的态度本身都是不够成熟理智和尊重的。

当别人越界的时候你不及时提醒或者拒绝,最终别人只会得寸进尺,更加肆无忌惮的越界,更加肆无忌惮的打扰你的生活,令你痛苦不堪。

阿德勒有句话说,“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界限感。”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周国平在《人和永恒》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楚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源于无意中突破了这界限。”

人和人最好的关系是熟不逾矩,给彼此留一线余地,才是人和人的安全距离,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普通人的关系。

但就是这样普通的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懂。

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角度,都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在你眼里的不适合却是人家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所以没有必要评论和干涉别人,无论这个人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还是同事。

普通人的生活各有各的难处,不求理解,至少尊重。不拿自己当外人,其实就是对他人私人领域的侵犯。

成年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保持距离。唯有各自安好,方能岁月静好。

那些长久的关系都自带分寸感,就像寒夜里的刺猬,离得太远,冷得难以忍受,靠得太近,又会满身伤痕。唯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舒服地相处。

当人人都独立自由,我们就能以完整的灵魂相遇。因此,如果你的生活里,存在无尊重的往来、无自由的连接、无底线的讨好,那就必须明白:说“不”的时候到了。

边界感也是一个人的底线,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一把标尺,认清自己,也认清彼此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相处。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