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一瓶瓶“辣婆姨”辣椒酱,以其独特的“辣”味经济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线,从味蕾刺激再到品牌塑造、产业兴农,“辣婆姨”的故事远不止于调味品的范畴,已然成为观察农村产业变革的一扇窗口。
品质坚守:逐步打开市场大门
2017年,郝红梅开启了创业历程。最初,她在家里用小碗试验配方;后来,她每天背着辣椒酱走街串巷。从每天几十瓶到几百瓶,再到上千瓶,“辣婆姨”坚持“让产品自己说话”,逐步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2018年,郝红梅注册“辣婆姨”品牌;2019年,辣椒酱产量达到50万瓶,产值450万元;2020年,“辣婆姨”入驻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产业孵化基地,在延安市第四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24年,郝红梅投资8000万元的现代化工厂在甘泉县工业园区落成投产,年产能达1200万瓶,综合年产值5000万元。从家庭主妇到企业负责人,从手工制作到全自动化生产线,郝红梅用七年时间完成了蜕变。
品牌之辣:从地方味道到文化符号
随着规模扩大,“辣婆姨”的品牌建设也步入快车道。2019年9月,“辣婆姨”系列产品荣获“延安十大特色产品”荣誉称号;同年10月,参加天津全国秋季糖酒会,11月,亮相中国杨凌农高会。品牌推广手段也发展为多元化营销。更为关键的是,产品线从最初的三种辣酱扩展到梅干菜辣酱、鲜香辣酱等八个品种,进而又向调味食品、早餐食品、烘焙食品等相关领域延伸,形成了以辣椒酱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从仅在延安本地200多家土特产店、超市销售,到走出陕北,与陕南、湖北当地商家签订合同,再到未来普及西北及陕西周边省市,“辣婆姨”的销售版图正在快速拓展。
产业兴农:辣椒里的乡村振兴经济学
在甘泉县工业园区,“辣婆姨”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年可将1200万瓶辣椒酱送往全国各地。这条生产线,将企业、农户、村集体和地方政府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在宝塔区和延长县,“辣婆姨”建立了1000亩辣椒种植基地,与农户签订联营协议,确定保底收购价,同时,还免费发放地膜、肥料等农资,并统一培育和发放苗子。甘泉县下寺湾镇的种植户韩玺对此深有感触:以前辣椒要远销贵州、重庆、山西,运输成本高。现在就地加工,“成本比较低,利润空间比较大”。
对企业而言,通过产业化运作,稳定的原料供应保障了产品品质;对农户而言,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对地方经济而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推动了甘泉县“菜畜果”三大产业格局的形成。据统计,“辣婆姨”直接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与周边100多名农户签订保底订单,年均可收购辣椒600多吨。
产旅融合:辣味经济的新想象
目前,“辣婆姨”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辣味经济”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游客可以到种植基地体验辣椒采摘,在工厂参观现代化的生产线,在景区门店购买特色辣酱,感受“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体验。
“辣婆姨”与南泥湾农业公司的战略合作更是将这种产旅融合推向深入。根据双方协议,南泥湾基地订单式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蔬菜;“辣婆姨”提供品种和种植技术并按市场价回购。此外,南泥湾集团还可委托“辣婆姨”代加工辣椒酱、西红柿酱进行销售。这种合作,巧妙地将南泥湾的旅游品牌价值与“辣婆姨”的产业能力结合起来,五年合作期内预计实现1.2亿元的销售收入。2024年,“辣婆姨”还在杭州成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产品南下,拓宽了陕北特产的销售市场,也将陕北的历史文化推介至全国各地。
夕阳西下,甘泉县工业园区“辣婆姨”工厂的灯光依然明亮。流水线上,一瓶瓶辣椒酱正在完成最后的包装工序;车间外,运送原料和成品的货车川流不息……在这里,“辣婆姨”的香辣滋味从陕北高原飘向全国各地。(延安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