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买北海道170平,有人逍遥有人哭,真相扎心了

福星徠说事 2025-03-05 02:47:20

继中国东北小城鹤岗因“5万元全款买房”引发热议后,日本乡野正成为中国年轻人新的“房产洼地”。

根据日本总务局2023年的住宅数据调查,全国空置房屋数量将近900万套,占住宅总数的的比例高达13.8%,其中北海道、冲绳等地因人口流失严重,大量房屋以“3万至10万元”超低价抛售,甚至出现“0元送房”现象。

信息来源:日经中文网 2024年05月25日 08:01【日本房屋空置率13.8%,近400万套完全闲置】

这波购房潮中,既有摄影师、留学生,也有携全家迁居的“候鸟族”,他们试图用远低于国内一线城市的价格,换取异国土地的永久产权和慢节奏生活。

然而,低价背后暗藏的基础设施匮乏、修缮成本高昂、签证政策限制等问题,正考验着这些“幸运儿”的生存智慧。

一、“3.2万买下170平独栋,我在北海道重启人生”

摄影师尼鹿(化名)是这波购房潮中的典型代表。29岁的她曾因创业压力患上轻微阿尔兹海默症,2024年底在北海道小樽市以3.5万元人民币购入一栋170平方米的法式独栋别墅,加上中介费、律师费等,总成本约7万元。

1. 捡漏逻辑:信息差与政策红利

尼鹿是一位摄影师,她很喜欢日本。在此之前,她已经来日本旅游过很多次,她尤其喜欢小樽,喜欢在这里拍照。

连续几年她都会在小樽待上3个月左右,住酒店大概一个月要花一万多人民币。后来她觉得这样倒不如在这里买套房,而且还会更划算,也不用来回换酒店、搬行李。

小樽市人口仅10万,半数以上为老年人,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尼鹿开始看房找房源,终于她选定了一栋两层木造别墅,它建于1966年,90年代根据日本政策曾经翻新过一次,但还保留着斑点狗雕像、蕾丝窗帘等前主人的生活痕迹。

虽然房屋年久失修(如冻裂的水管),但中介明确告知其永久产权属性,且当地对外国人购房无语言、永居限制。

房子位置距离火车站仅要10分钟车程,离商场和公交站也不远,十分便利。

2. 诗意栖居:逃离都市的治愈之旅

搬入后,尼鹿将一楼改造主题为“爱情”的摄影工作室,二楼保留卧室和杂物间,庭院成为天然拍摄场景。

她每周工作4天,每天6小时,其余时间在雪中漫步、阅读或制作播客。小樽的宁静让她逐渐摆脱焦虑:“这里下午4点天就黑了,没有夜生活,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当然在这里,她的购买欲比在国内小了很多,这样自己的日常开销就少了。虽然物质上显得不是那么丰盈,但精神世界在这里得到了滋养,内心也真真切切地感到满足和惬意。

3. 隐形成本:修缮与税务压力

尽管购房成本低廉,但尼鹿需每年支付约500元人民币的房产税,并承担高昂的暖气费(1月支出约300元)。入住前,她自费2500元人民币修理冻裂的水龙头,并计划未来翻修屋顶和管道。

信息来源:华夏时报 2025年01月18日 20:18【3.5万元买下北海道170平一户建,中国年轻人“捡漏”日本低价中古房】

二、“19万买三层别墅,环境宜居,体验感拉满”

2020年,在日本留学的秦可(化名),在日本京都找了一份工作,上了一段时间的班,发现他很喜欢的这里的生活,有山有水,风景宜人,感觉十分惬意。

于是,等他工作稳定之后,便决定安定下来。2021年3月,他决定在日本买一套房子。

半月之久,秦可在伏见区找到一栋1981年建成的三层中古别墅。该房地处安静街区,房东曾装修后出租给留学生,设备齐全(含冰箱、空调、洗衣机)。

虽然房子年份有点久,但里面确房东装修很整洁,看起来也很适合居住。

最终他以4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全款购入。

尽管冬季仍需依赖空调制热,但二楼通风设计改善了梅雨季的潮湿问题,且距公司仅15分钟自行车车程,通勤便利性显著提升。

搬入后体验超出预期:独栋结构让生活更私密,周末可徒步登山或沿海岸兜风;朋友来访时,三层空间能容纳多人聚会,缓解了异国生活的孤独感。

更关键的是,以国内十八线县城房价即可拥有永久产权房产,这种资产积累效率在日本职场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

如今看来,能在工作首年实现置业,既是运气,也得益于日本京都房产市场的独特机遇。

三、“留学生公寓:比宿舍便宜,却难言归属感”

29岁的萌萌酱(化名)是东京某大学的留学生,她以10万元人民币购入东京近郊的一间单间公寓,面积20平方米,只要在这边住超过五年时间,买房成本就会比租学生宿舍成本还要低,离开日本后还能卖掉。

在日本房产交易中,卖方需确保房屋符合居住条件。以北海道某湖景房交易为例,原房主因年事已高急于转手,但中介明确告知卖方需自行承担入住前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暴雪)。

这种规则源于日本《民法》对交易双方权责的严格界定,房屋交付时必须通过“重要事项说明”程序,明确建筑年龄、修缮记录等关键信息。

但语言障碍可能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据调查,不会日语的买家通过中文中介购房,中介费可能虚增30%以上。

萌萌酱因当时日语不熟练,正规中介报价约10万元人民币,而中文中介则抬高至12万-13万元。这种溢价源于信息不对称:中文中介更易利用买家对日本政策不熟悉的特点,模糊税费、修缮费等细节。

萌萌酱买的房子虽然是1989年的,但内部设施家电还算齐全,这倒是剩下了一大笔置办费。

虽然公寓里电车站很近,但日本的电车数量比较少,经常从外面回来还要拿着行李走一段时间。这里上离市区也不近,所以都会隔一段时间才会专门去采买生活用品。

四、日本房市生态:低价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1. 供给端:人口老龄化与空屋危机

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全国空置房屋达918万间,北海道空置率超20%。随着老龄化加剧,许多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所以将房屋低价抛售甚至“0元送”。

2. 需求端:中国买家的多元化动机 .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投资型:瞄准东京、大阪等核心地段,通过民宿、租赁获取收益;

自住型:如尼鹿般追求慢节奏生活,或像秦可一样刚需住房;

政策型:通过购房申请日本经营管理签证,为家庭移民铺路。

3. 政策风险:日本政府收紧购房限制

面对中国买家涌入,日本政府2023年出台《重要土地等调查法》,要求非居民购房需提交用途说明;2024年拟对外国人购地征收“非居住税”,并限制北海道水源地等敏感区域交易。

五、未来展望:是“乌托邦”还是“围城”?

1. 短期红利:汇率与政策窗口期

日元贬值(2024年兑人民币汇率跌至1:0.05)仍吸引中国买家“抄底”,部分投资者通过“以租养贷”实现收支平衡。

2. 长期隐忧:维护成本与文化冲突

北海道某华人中介透露,约30%中国买家因无法承担修缮费用,最终选择将房屋转卖或闲置。同时,日本民众对“中国资本掠夺土地”的担忧加剧,京都、青森等地已出现抵制购房的民间运动。

3. 个体抉择: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购买日本房子的中国网友在社交平台写道:“这里没有996,但也没有外卖和网约车;雪景很美,但暴雪天铲雪需要3小时。”这种“慢生活”是否适合所有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鹤岗到北海道,中国年轻人试图用“捡漏”实现阶层跃迁或精神疗愈,但异国土地上的生存实则是一场复杂的博弈。

低价背后,既有政策红利与信息差,也暗藏文化冲突与现实成本。当“诗意栖居”遭遇水管爆裂、签证续签等琐事,当“投资神话”被修缮账单击碎,这些首批“闯荡者”的命运,或许预示着中国买家在海外房产市场的未来走向——要么找到平衡点扎根,要么成为下一个“弃房者”。

0 阅读:0

福星徠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