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烦恼的冬天》。
他曾两次获得美国文学最高奖项“普利策小说奖”,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通过对社会底层的深入刻画、小人物的挣扎来揭示社会的不公、资本的贪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贫富差距、人类异化、精神思想困乏,继而达到对社会批判的目的。
《烦恼的冬天》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小说呈现了消费大潮下欲望的膨胀与迷失。
故事的主角叫伊桑·霍利,十二年来,他一直在意大利老板马鲁洛的杂货店当店员,尽管经济拮据,但坚持勤奋工作、诚实待人。在耶稣受难日,他抵挡住来自金钱、地位和性的种种诱惑。
先是在银行上班的好友乔伊·莫非告诉伊桑·霍利伊桑如何抢劫银行迅速发家致富。接着银行老板贝克先生建议伊桑·霍利将他妻子从她哥哥遗嘱里得来的钱拿出来进行投资,重振霍利家的雄风。但是,伊桑·霍利认为那是妻子的经济保障,他不该拿出来冒险,于是拒绝了贝克的具有诱惑性的建议。
之后,半娼半巫玛吉穿着一件性感诱人的紧身衣,走进杂货店,对伊桑·霍利进行色诱,还预言他很快就会成为有钱人。当然,伊桑·霍利抵挡住玛吉的诱惑。
后来,他的老板马鲁洛教他如何用欺诈的方式来赚取顾客的钱,但他不赞同马鲁洛的做法,宁可辞职也不会那么做。再后来公司的推销员比格想通过伊桑·霍利订他们公司的货,从而给他百分之五的回扣,但恪守诚实本分的伊桑·霍利拒绝这么做。
虽然伊桑·霍利抵挡住了各种诱惑,但他一向勤恳持家的妻子经不住钱财的诱惑。妻子不断抱怨伊桑·霍利收入微薄,只满足于现状,孩子穿着不如别人,总觉得低人一等。她给伊桑·霍利施加了压力,她希望伊桑·霍利别老抱着以前的清高的思想,而要现实些,进而摆脱困境。
伊桑·霍利想到妻子给自己的压力也不无道理,家庭的开销需要钱,孩子求学离不开钱,没有钱确实连头也抬不起。干了十二年的杂货店店员工作,他的确感到厌倦。
伊桑·霍利将自己的困惑倾诉给好友乔伊,乔伊也像马鲁洛和贝克一样,希望伊桑能够精明一点, 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无所谓。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妻子儿女对生活的抱怨,他开始放弃自己一直坚守的行为准则和家族的优良美德, 追求金钱已经成为他的唯一目标,逐渐走向堕落。
20世纪60年代,战后经济的发展,以及向贫困宣传后,美国再次繁荣,整体步入“丰裕社会”,此时消费大潮再次汹涌而来。美国人不再为忍饥挨饿、居无定所和无法维生而人心惶惶,生存威胁全然消退,安居乐业易如反掌,但经济上的进步并没有给美国人带来久违的幸福。相反,为了刺激消费,商业文化在不断塑造和推高人们的物质欲望。
不断膨胀的欲望彻底取代了需求,成为人们渴望满足的对象,美国进入到一个消费时代,消费成了美国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个消费社会来临。
在消费社会中,压迫和伤害的遮蔽性更强,波及的范围更广。看似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日常生活中,正掩藏着所有人互相欺诈和互相控制的真相;看似漂亮舒适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都是施暴者。
当个体的欲望无限膨胀时,毫不犹豫地占有利益逐渐变成某种必然,而伴随着道德敏感性的 不断弱化,从其他人身上踩踏过去的行为似乎就不再如此令人抗拒,而是渐渐成为了商业社会工作的伦理和生活的常态。
商业唯利是图的金钱逻辑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都为个体的道德缺失找到了最佳的辩护和借口,自私、自我、占有和虚伪成了时代品质堂而皇之的弄潮儿。
消费社会中,谎言大行其道,整个社会充斥着谎言,每个人都在撒谎,随意撒谎标志着一个社会普遍缺乏是非观念。
每个人都不断地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毫无顾忌地说着谎话。有些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有些出于对他人利益的图谋、有些出于利用和操纵他人的私心,有些则是既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地顺口胡说。
如果说,有所图谋的谎话揭示了这个社会虚伪的时代特征,那么,毫无意义的谎言则更深刻地暗示了时代普遍羞耻之心的泯灭和人们对真实自我的放弃。在不断信口雌黄的日常交流中,人们既无需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负责,也不会对他人产生真正的信任。
在物质世界里打滚的现代人,每一个人的悲剧正是由另一个人同样可悲的人造成的。人们在 自我膨胀中,并没有实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没有幸福和快乐,却像接力棒一样不断互相传递着伤害。
物质社会的繁荣没有使生活变得更容易,而是变得更难了。相对于贫穷状态下要解决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的难题而言,消费社会中的人们甚至不知道无处不在的苦闷和不满源自何方,该如何解决。人们既不知道能改变处境的真实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真实的敌人在哪里。甚至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