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地时间2月4日,韩国宪法法院对总统尹锡悦弹劾案的第五次庭审持续近7小时,三名关键证人——前首都防卫司令官李镇雨、前防间谍司令官吕寅兄、前国情院第一次长洪壮源出庭作证。
尽管李镇雨和吕寅兄对多数问题保持缄默,但洪壮源的证词直指尹锡悦曾下令“抓捕政界人士”。洪壮源称,尹锡悦在紧急戒严当晚电话指示“抓起来,全部整理好”,并提到一份14至16人的逮捕名单。
这一证词成为弹劾案迄今最具杀伤力的证据,直接挑战尹锡悦“未指示抓人”的辩护逻辑。
正文
尹锡悦当庭否认指控,称紧急戒严“实际上未发生任何情况”,并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下属对指令的“误解”。
然而此前被捕的前国防部长金龙显虽在庭审中“大包大揽”,但检方起诉书显示,尹锡悦的名字在其案件中被提及141次,且同案军人证词均指向总统主导戒严行动。
当前尹锡悦不仅面临宪法法院的弹劾审理,其涉嫌“内乱罪”的刑事审判也将于2月20日启动。根据韩国法律,“内乱首魁”罪名若成立,最高可判死刑或无期徒刑。
尽管尹锡悦律师团以“公调处非法取证”为由质疑证据效力,但检方已掌握包括军队高层通话记录、戒严执行细节等多项间接证据。
第六次庭审中,前特战部队团长金贤泰的证词进一步揭示戒严细节:特战队曾试图切断国会电力,并派出197名队员进入国会大厦。
尽管其声称行动仅为“防御”,但检方认为此举实为“控制国会”,与尹锡悦“肃清反对派”的动机关联。就在弹劾案焦灼之际,韩国国会高层突然展开对华外交行动。
据韩媒报道,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于2月5日启程访华,计划就中韩经贸合作、历史遗址保护等议题与中方磋商,并强调韩国“恢复民主机制”的努力,试图消除戒严事件引发的国际信任危机。
韩国此举意在维稳对华关系,避免政治动荡冲击双边经贸。此前尹锡悦政府因戒严事件遭国际社会质疑,外资信心受挫,加之半导体等支柱产业对华依赖度高,韩方亟需通过外交渠道“止血”。然而中方是否会因韩国国内政局调整合作策略,仍待观察。
弹劾案走向三大悬念:证词链能否闭环?洪壮源的证词虽关键,但需与其他证据(如通话记录、军队行动指令)形成闭环。若后续证人如郭种根等提供更多细节,尹锡悦恐难翻盘。
宪法法院立场如何?韩国保守派仍力挺尹锡悦,而法院需在“维护宪政”与“政治平衡”间抉择。若弹劾通过,韩国将提前大选,政局或再洗牌。
结语
中美博弈下的中韩关系:韩国对华示好背后,既有经济现实考量,也可能为应对美国压力预留空间。戒严事件若持续发酵,或迫使韩国在外交上更谨慎“选边”。
尹锡悦弹劾案已不仅是法律战,更演变为韩国宪政危机与外交风向标。无论最终判决如何,这场风暴注定重塑东北亚地缘格局。而对于普通民众,真相与正义的追问,远比权力博弈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