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演讲10次提中国:中美经济需再平衡!自己生病强迫别人吃药

蒋晓峰Terry 2025-04-24 17:12:50

相对于特朗普和财政部长贝森特两个人不断放话,特朗普的表演型人格更明显,再加上绝大多数都是被记者现场提问严肃复杂的经贸关税问题,他都一两句简单作答,试图化繁为简,真实意图难琢磨。

贝森特昨天在国际金融研究所主旨演讲中的发言,我通读了全文,前后10次提到中国,在问答环节也有提到中国,重点是强调美国在帮助重新平衡全球贸易。

贝森特的讲话套路是先提出一个现象,然后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他提到中国经济尤其需要重新平衡,引用数据说,中国经济正进一步从消费向制造业倾斜。他的结论是中国经济体系由制造业出口驱动增长,如果任由现状持续下去,将继续造成与贸易伙伴之间更加严重的失衡。贝森特在演讲中并没有缜密论证,却不断给出价值判断,把所谓失衡问题归咎于中国。

贝森特说,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建立在通过出口,摆脱经济困境的基础上。随后,他就下结论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不仅害了中国,也害了全世界”。所以中国要改变,中国自己知道,所有人都知道要改。同样,贝森特没有论证中国模式怎么就不可持续,还把中国和全世界都害了。

贝森特替美国毛遂自荐:“我们希望帮助中国改变,因为我们也需要再平衡”。美国经济增长结构需要再平衡没错,凭什么拿改变中国模式当前提。典型的自己生病,给别人开药方,强迫对方吃药。

贝森特还提到,中国可以首先把经济从出口产能过剩,转向支持本国消费者和内需。这种转变将有助于实现全球再平衡,这正是世界所迫切需要的。

中国自己的优化改进空间自己清楚。拉动消费,促进内需,并不是没有做,但作为制造业大国,也有足够产能满足外部需求。贝森特并没有高明到发现一个被中国忽视的大问题。

经济理性部分,贝森特其实讲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也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平衡问题。内需驱动的经济有稳定性,出口也能带来增长,两者怎么平衡,各经济体各有对策,也有政策引导等历史原因。

中国目前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约38%,美国这个比重是67%,比中国高出近30%。

美国之所以发展成为消费驱动型经济,有内需强大,信贷发达,以及社会保障,消费占比高,出口占比低等原因。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出口占比较高与其全球供应链地位相关。电子产品、机械和纺织品出口占了主导。消费不足跟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储蓄率高,收入分配多个因素有关。在中国,刺激内需,拉动内需都不是新名词。

中美哪种结构更健康,无所谓绝对优劣,取决于发展阶段和国情。特朗普要治理的是美国消费与储蓄再平衡顽疾,解决债务和产业空心化问题。中国正在从“出口-投资驱动”转向“消费-创新驱动”,目标是降低外部依赖。

贝森特对中美经济结构的把脉有合理的成分,两国有相向而行的空间。但白宫高官的说法和做法太扭曲,美国明明已病得不轻,非得要装一个经验老到的医生。在同一场演讲中,贝森特当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压,认为要抨击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理由是几十年来一直奉行全球扭曲政策和不透明货币做法。

多透明才能达到美方的标准,怎么做才不算扭曲?美方并不能替中国制定标准,对自身的病因和病情还没有彻底认知到位,就急着要通过回全球各国的血,炼一剂美国救命仙丹。特朗普上演的正是针对全球的“吸血大法”。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美国提醒全球经济避免滑向“高摩擦、低信任”的轨道。

中国官方自始至终都没有拒绝对话谈判,给出的前提是“平等、尊重、互惠”。如果说前两个还属于态度问题,互惠要求是告诉美国,自己失的血,不论是输血还是换血,别指望从别人身上补。

今天的外交部记者会,有记者问,美方不断放消息说中美正在谈判,甚至将会达成协议,两国到底有没有开始谈判?

郭嘉昆7字作答:“这些都是假消息”。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蒋晓峰Terry

简介:电视记者看新闻,多一个角度,多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