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睡眠越来越差的根本原因找到了,不是年龄、激素问题

香巧聊养 2025-04-17 03:30:53

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中年,不少人都会发现:晚上睡不安稳,记性也越来越差,常常到晚上十点十一点,眼睛还瞪得像灯泡一样,脑袋里别提有多热闹,翻来覆去好几个小时才能勉强入睡,闹钟一响,就又要起床奔波一天。很多人都归咎于“年纪大了”“更年期来了”,真的是这样吗?

人到中年睡不好,原因不止是年龄或激素

46岁的老李最近发现,晚上睡眠越来越轻,稍微一点声音就会醒来,半夜醒来再想睡回去非常困难。长时间睡不好,第二天记忆力明显变差,一会儿忘拿钥匙,一会儿不知道刚才和同事说了什么,这让老李非常苦恼。

起初家人都说:“你都快50岁了,年龄到了嘛,这很正常。”但老李内心却隐隐觉得问题并不简单。

事实上,睡眠质量下降不能简单归结为年龄或者激素原因。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睡眠质量确实容易降低,但不少中年人真正失眠的真正原因并非“年纪”,而往往是压力和疼痛带来的影响。

压力+疼痛:中年睡眠变差的真正元凶

步入中年后,工作、家庭、孩子、父母的多重压力都摆在一起,这种长期应激状态下的大脑持续紧张,交感神经兴奋、不容易放松下来,副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进而深度睡眠减少,睡眠质量下降。

同时,不少人在中年后,慢性疼痛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例如颈椎痛、腰背痛、肩膀酸痛等,尤其是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肌肉僵硬,更容易引发神经痛、慢性疼痛。这种长期慢性疼痛往往与失眠恶性循环:

● 疼痛刺激神经系统,使人难以安心入睡,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 睡眠不好,身体疲劳,更容易加重疼痛体验,甚至伴随情绪低落焦虑,加重睡眠问题。

这一恶性循环才是导致长期睡眠障碍的根本原因及心理生理机制。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疼痛诱发的失眠?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以下人群更容易被“疼痛-睡眠”的问题困扰:

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交感神经活性高,整体疲劳乏力,也容易出现慢性疼痛。

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出现周围神经疼痛,使许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困于夜痛,加剧了睡眠问题。

3. 慢性劳损的人群

长期坐班、低头族、中年“996”人群易出现颈椎和腰背疼痛,加剧劳损及睡眠障碍。

4. 更年期因素

女性更年期易产生肌肉酸痛、偏头痛、全身不适、焦虑抑郁等,疼痛因素进一步扰乱睡眠。

改善睡眠,先从缓解压力和镇痛入手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积极手段,逐步改善睡眠,让身心得到调节:

(1)调整生活方式

● 适度运动:慢跑、游泳、瑜伽等舒缓运动,能缓解肌肉僵硬,消除神经疲劳,有助于降低疼痛和焦虑感。

● 减轻压力:规律作息、寻求心理疏导、放松冥想训练,有助于激活副交感神经。

(2)药物辅助镇痛调节

常见的安眠药虽然能短暂入睡,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不太适合中年慢病患者群。

近期,有研究指出,延胡索乙素具有镇痛和镇静双重作用,不但能缓解慢性疼痛,还能改善神经的兴奋过度,促进自然睡眠,有效兼顾镇痛和改善睡眠的双重效应。从我们国内的药物来看,含延胡索乙素的药物比较少,但盐酸罗通定片(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值得向大家关注一下。

盐酸罗通定片,主要用于头痛、失眠与神经痛等问题,它不像普通安眠药那样会造成人体依赖、不适等情况,副作用更小。同时,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慢病人群来说,药物安全性更好,适合长期困扰于睡眠与疼痛恶性循环状态下的中年人群。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效果仍要因人而异,也无需刻意神话药物的功效。但确实值得不少已经尝试过的人群推荐体验。

小提醒:治疗失眠没有绝对的“灵丹妙药”

尽管上述方式与药物,可以很好地缓解不少人的疼痛、改善失眠,但失眠本身是个复杂问题,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和改善效果难免存在差异,切不可指望一劳永逸或百分之百解决所有问题。长期有效的改善,还是需要自我良好的心态与生活方式的协助。

总之,人到中年,睡眠障碍的真正原因大多不是简单归于年龄问题,而是心理压力与慢性疼痛的双重折磨。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对症下药,帮助自己重回安稳睡眠的轨道。

2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