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每晚7点,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前总有一群人准时守候,只为收看《新闻联播》。这档自1978年开播的节目,不仅是获取权威信息的窗口,更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但是你发现了吗?如今打开电视,守着《新闻联播》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家庭已将电视沦为“装饰品”。
虽然大部分的家庭都会装上大电视,但其实每周打开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一个月都不打开几次,更不要说用电视来看《新闻联播》了,那么为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这背后的原因,既折射出媒体生态的剧变,也道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为啥说《新闻联播》没人看了?
据CSM全国网2023年数据显示,《新闻联播》平均收视率已跌至2.3%,而十年前这一数字曾高达40%以上。更直观的对比是:18-35岁年轻人中,85%依赖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平台获取新闻,仅10%仍通过电视。
短视频平台每日新闻观看时长超1小时,而电视新闻不足15分钟。流量与时间的“此消彼长”,印证了观众群体的流失。这也让我们感觉到,现在的人,基本上都不看《新闻联播》了。
为啥现在没人看了呢?网友:现实太扎心,笔者倒是认为,有4个重要的原因,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看看。
原因一:信息获取方式发生改变,电视沦为“被动选择”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早已突破时空限制。突发新闻5分钟内刷屏、社交媒体实时热议、算法推送精准匹配兴趣……手机一点,信息唾手可得。
而《新闻联播》固定时间、固定形式的内容输出,显然难以满足年轻人“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正如90后张小姐所言:“刷手机几分钟就能掌握热点,何必等半小时的联播?”
原因二:电视机的“家庭中心”地位崩塌,多屏时代分流注意力
过去,电视机是客厅的“唯一主角”,全家围坐观看新闻、春晚是经典场景。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各占一隅,短视频、游戏、追剧分流了注意力。
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手机日均使用时长超5小时,而电视不足2小时,后者更多成为“背景音”。95后小刘的吐槽颇具代表性:“父母都刷手机看新闻了,谁还等电视”?
原因三:时效性落后+互动缺失,传统模式难敌新媒体
互联网新闻以“秒”为单位更新,社交媒体实时讨论,而《新闻联播》从事件发生到播报往往存在时间差。例如,某地突发灾害,网友早已在抖音直播现场,而电视新闻要到晚间才能呈现。此外,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无法像新媒体那样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形成参与感,自然难以留住年轻观众。
原因四:操作门槛与内容固化,难以适应新生代习惯
遥控器难找、按键繁琐、换台费时……对习惯触屏操作的95后、00后而言,电视操作堪称“反人类设计”。更关键的是,部分观众认为《新闻联播》内容“过于官方”“接地气不足”,主持人风格固化,难以引发共鸣。相比之下,B站、知乎等平台用轻松语态解读时政,反而更受年轻人欢迎。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人们并不是真的不关心大事,只不过换了赛道而已,《新闻联播》收视率下滑,是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我看来,不是《新闻联播》没落了,而是时代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快地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