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作背景:
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正值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了飞来峰。此时的王安石年轻气盛,胸怀大志,对未来充满信心,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借登飞来峰所见所感,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对前途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在面对困难和阻碍时,不畏惧、不退缩,坚信自己能够站在高处洞察世事、把握全局的心境。这首诗也反映了他早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政治理想,为他后来推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译文
飞来峰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据说在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以看到太阳升起。我不害怕层层浮云遮挡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了塔的最高层。
赏析
诗的开篇 “飞来山上千寻塔”,直接点明了地点是在飞来峰上,并且强调了塔的高度,“千寻” 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塔的巍峨高耸,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能看到那座矗立在山上的高塔直插云霄。“闻说鸡鸣见日升”,“闻说” 二字表明这是诗人听闻的内容,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在鸡鸣时分就能看到太阳升起,一方面说明了塔的高度使得视野极为开阔,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不畏” 体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浮云” 通常被用来象征那些阻碍人们前进的困难、挫折或者是奸邪小人。诗人说不害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了最高层。这里的 “最高层” 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塔的最高处,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高度,意味着诗人有着高远的志向、开阔的胸怀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不被眼前的困难所阻挡,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整首诗通过对登塔所见所感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卓越才华和高远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