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没有选择在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混战深秋出兵中国呢?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局势是要多混乱有多混乱,各地的军阀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了。当时阻止日本出兵的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是日俄战争和出兵干涉外东北这两场战争让日本赔的底儿掉。第二是当时的日本还是大正天皇时期,社会还没有完全魔怔,对中国还是一种拧巴的想法,既想要获得更多利益,但又不想真的侵略中国。

在1905年日本与沙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双方对朝鲜半岛的争夺呈现了白热化,在取得了英国的支持之后,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夺取旅顺港,消灭沙俄的太平洋舰队。其中沙俄太平洋舰队在和日本联合舰队打了几场之后就缩回了旅顺军港,之后日本陆军就开始疯狂的进攻辽东半岛。
最终在付出了大约6.3万人的伤亡之后日本终于拿下了整个辽东半岛,被围困在旅顺港内的沙俄太平洋舰队也被日军全部击沉。此时不认输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千里迢迢调来了主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结果万里赶到之后被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岛地区几乎全歼,在东北的十几万俄军也在和日军的作战中伤亡惨重,最后沙俄被逼无奈只能选择停战。

但是割地可以,但赔款想都不要想,就这样日本花费巨大打了一场没有太多收益的战争。之后在俄国内战时期日本跟随其他的协约国成员出兵干涉外东北,日本希望在外东北成立一个傀儡政权,因此投入了十个师团(是当时日本陆军的一大半力量),可结果就这么打了几年什么成果都没看到,票子是如同流水一样花出去了,好处却没有收回来。
这场干预战争让军方灰头土脸的,国内为了支持战争都造成了米价上涨,“米骚乱”在各个城市发生,之后苏俄打赢了内战之后出兵外东北,一副要完全收回的架势,实在是扛不住的日本军方委托政府发布撤兵的命令,这场干涉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同样是啥好处没有,但军费却花了九亿日元,比马关条约赔的两亿两白银高好几倍。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日本和三十年代之后的日本是相差很大的,在大正天皇时期,日本的军方还没有夺取权力,文官政府依然能够有效的控制全国,这些文人一方面对欧洲心生向往,所以提出了要“脱亚入欧”的战略,对中国也希望尽量采取外交手段,而不用武力入侵的方式。
但是军方对此却非常不满,在1920年的“东方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征服世界的方针,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世界这么几步走战略。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情况都非常糟糕,日本为了转移矛盾,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文官政府倒台,军方成功掌握了国家权力。
在军队掌权之后,很快在1931年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关东军两万人用几个月时间占领了整个东北,之后又步步蚕食,接连夺取了热河、冀东、察哈尔等省份。到了1937年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武人当政短短数年间就对中国展开了全面侵略,可以看出之前日本的文官政府确实是有意限制军队的。(这段历史也可以看作是文官政府和武人政府的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