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外钓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钓友喜欢在雨后作钓,而不选择在雨前作钓呢?这其中究竟有何不同呢?今天针对这个问题,咱们一起聊聊雨前和雨后的钓鱼那些事,希望为您答疑解惑。

雨前分析
1.温度升高 下雨前,一般而言,温度普遍较高,此时热空气占据主流形态,形成暖湿气流。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有个专有名字叫暖锋,此时冷空气处于弱势状态。温度越高,鱼类的开口状况呈现下降的趋势。
2.溶氧量下降 下雨前由于空气的密度低、温度高从而导致底部的空气相对减少,这样会造成能溶于水的氧气显著下降,形成溶氧量低的现象。而在水中的鱼类能够很敏锐的感受到其中的变化,轻则食欲不振,重则会出现浮头的现象,此时下竿,基本没戏。

3.环境骤变 下雨前的环境闷热无比,而且水中温度分层错乱,表层的水温过高,底部的水温过低,会形成对流层。鱼类不适宜这种突然的变化,会进入蛰伏、不开口的状态。
4.气压降低 下雨前,乌云密布,地表的气压显著下降,而气压和溶氧量密切相关。下雨前气压基本上低于1000兆帕,而且下雨前遮光度较高,鱼类很明显感受到与之前的气压有所不同,容易激发身体的应激状态,停止觅食。

雨后分析
1.温度适宜 下雨过后,水温更加适宜鱼类的生活规律(夏天降暑,冬季保温),鱼类纷纷从深水区游到近岸寻找食物,此时下竿,容易钓获。
2.溶氧量升高 经过长时间的下雨过程中,雨滴下落拍击水面,形成生物增氧的现象。加之,下雨过后,气压回升,又使水中的溶氧量再次拉高,鱼类的活性显著增强,开口自然较好。

3.食物增多 下雨过后,由于水位的上升和风力的作用下,将周围的昆虫、草果等食物带入水中。近岸形成天然食物带,吸引了大量的鱼类到近处觅食。

4.环境安全感拉升 下雨过后造成水位升高,会淹没一些裸露的障碍区。这为鱼类增加了多处藏身之处,安全得到提升,其警惕性也有所降低。

总结 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通过下雨前后的对比,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好多钓鱼人喜欢在雨中或雨后作钓居多。这其中暗含的科学道理不容小觑,我们钓鱼人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有不错的鱼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