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
我对弄染结盟的认识和了解,是从几年前开始的。当时,贵州安顺市和镇宁县两级党史办的领导在北京与我见面时,为我讲述了弄染结盟始末。
2024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我参加红船融媒发起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后,又专门来到镇宁,参观了陆瑞光爷爷的纪念馆。此行中,我对弄染结盟有了更深的了解。
▲弄染结盟9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
这次参加弄染结盟90周年纪念活动,让我对弄染结盟又有了新的认识。
北盘江畔的镇宁县,留下了外公彭德怀和陆瑞光头人的红色足迹;弄染寨的盟约碑,见证了外公与陆瑞光头人以酒盟誓的铿锵誓言。
弄染结盟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更是一次改写历史的战略抉择。它让一支濒临绝境的军队绝处逢生,它让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星火照亮黔西南的群山。
弄染结盟是长征转折的关键支点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在贵州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前有北盘江天险阻隔,后有薛岳十万追兵,此外还有国民党刻意制造的民族对立——他们散布谣言称“红军要杀光苗彝”,企图将少数民族变成阻击红军的屏障。
正是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外公等革命先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在弄染寨与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缔结盟约。这一抉择对长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上撕开黔西南封锁线——
一是结盟次日,300名布依族猎户手持火把,带红军穿越连地图上都未标注的羊肠小道,避开国民党主力,直插北盘江渡口。
二是37只竹筏在布依船工操纵下,仅用两天时间便将红三军团全员送过江,创造了日渡万人无伤亡的奇迹。
三是陆瑞光派出信使联络沿途48村寨,使红军在千里苗疆未遇一枪阻击,这与一个月前湘江血战的惨烈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军事上的破局,撕开了黔西南的封锁线。
▲陆瑞光雕塑
政治上首开民族统一战线先河——
弄染盟约中,外公亲手写下的三条承诺,成为我党早期民族政策的雏形——
1、红军尊重布依族风俗,不进神山、不毁祖鼓;
2、买卖公平,一斗米付三块银元(远超市价);
3、赠枪械助民众自卫,红军永不征粮派夫。
正是这种“以心换心”的真诚,让布依同胞在红军走后依然守护着这份承诺,陆瑞光冒死保护红军伤员,直至1936年被国民党诱杀;其弟陆云祺率部加入抗日救国军,牺牲前仍高呼“红军兄弟会回来的!”
政治上奠基,首开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先河。
精神上民心所向的永恒见证——
毛主席后来在延安回忆弄染结盟始末后,感叹道:“长征是宣言书,而镇宁的盟约就是宣言书上最红的印章!”
这份以平等相待、生死相托铸就的盟约,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红军与民为敌”的谎言,为后来彝海结盟、团结藏羌同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成为民心所向的永恒见证,树立了精神丰碑。
外公的铁律、柔情与智慧
在弄染结盟的短短两天里,外公用三个微小却动人的举动,诠释了何为“人民军队”的真谛。
▲彭德怀
“盐巴换红薯”:一块银元背后的承诺——
红军进驻弄染当晚,战士们在寨外露营,饥寒交迫。一位布依老阿妈偷偷塞给外公几块烤红薯,外公却坚持掏出一块银元说:“红军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阿妈连连摆手:“山里人不懂钱,只想要点盐巴。” 外公当即叫来后勤部长说:“快把最后那半罐盐拿来!”当老阿妈捧着盐罐泪流满面时,外公低声对警卫员说:“我们饿肚子算什么?绝不能让百姓寒了心!”
牛皮公文包:跨越九十年的信物——
结盟次日临别前,陆瑞光8岁的儿子盯着外公腰间的牛皮公文包目不转睛。外公大笑着解下来说:“喜欢?送你了!但有个条件,等革命胜利了,你要带着它去找我!” 1982年,陆家后人携早已磨破的公文包赴京,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含泪证实:“这确是彭总遗物,他长征时连地图都塞在里面……”
“神树之誓”:比枪炮更重的尊重——
红军借住弄染寨时,一名小战士误摘了寨口神树上的野果。外公得知后,亲自带战士向神树鞠躬致歉,并命人用红布条将三块银元系在树枝上:“红军无意冒犯,这点心意请乡亲们重修祭台。”这一举动彻底打消了布依族疑虑。陆瑞光对族人感叹道:“汉人军队拜我们的神树,开天辟地头一回啊!”
从历史到未来,盟约精神的当代回响
在90年间,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沧桑巨变的弄染寨,当年的篝火已化作乡村振兴的灯火,但那份肝胆相照的精神依然滚烫!
当外公将最后一块盐巴留给生病的布依阿妈时,他告诉我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
当陆瑞光用生命守护红军伤员时,他告诉我们:民族的团结,从来不是恩赐,而是用真诚换来的生死相依。
当今天的弄染后代在盟约碑前讲述祖辈故事时,他们正书写着红色基因的传承,它不在纪念馆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血脉中。
长征靠什么走向胜利?靠理想!靠百姓!理想让我们不怕死,百姓让我们不会死!
这,正是弄染结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它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更是一座永恒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新征程上,永葆“江山就是人民”的初心,续写“万族一家”的华章!
编辑:李秀平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