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济与生活(二)——新生代产业

界嘉说趣事 2024-06-09 00:21:32

有生就有死,有衰落就有繁荣。每一次大萧条,都是一次大洗牌,伴随而来的都是社会财富从一个方向辗转到另一个方向聚集的过程。

上一篇,我们讲到全球经济大萧条造成的金融崩溃、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窘迫,以及结婚率低、生育率低、城市人口外流等问题。

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接下来要讲的就是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些产业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之一:文娱产品

大萧条下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一派萧条,而某些领域却蓬勃发展。比如,我们下文将说到的电影行业,美国彼时电影行业空前繁荣;同期,唱片、书籍、杂志销售量也均大幅上升。

期间,由于大量人员失业,未失业者也收入大幅下降,整个社会消费欲望大幅下跌,所有人的社交需求都大幅减少。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再次回归家庭,听广播、看书、下棋,而看电影恰是低社交化或去社交化的一种低成本方式。

——电影

先来看看风靡全球的迪士尼。1926年迪士尼从美国中西部地区来到好莱坞,两年后创造了“米老鼠”,起初它并不受欢迎,反而在大萧条时期,这个足智多谋的啮齿动物得到大众的宠爱。在30年代初,迪士尼又创造了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之后,迪士尼又推出了《白雪公主》(1938年)和《幻想曲》(1940年),并经久不衰。从此,奠定了迪士尼在文娱产业的地位。

不仅动画,正剧电影比如《乱世佳人》、《金刚》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兴起。当然,期间也诞生了许多知名的演员,像卓别林、玛丽莲·梦露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引领世界的电影工厂还是因为大萧条时期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电影业的繁荣,倒推了好莱坞的发展,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开始完善甚至体系化。

——文学

在精神方面的消费,人们总是很慷慨,毕竟,没人愿意每天活在消极的情绪当中。所以在大萧条时代,娱乐产业可以说是非常的保值。

起初,小说是最大的受益者,西部小说和轻松杂志的大量读者都逐渐增加,然后慢慢转向了技术和知性主题的书籍。

《读者文摘》是一份口袋大小的月刊,订户从大萧条开始时的25万,迅速增长到七八百万份,包括外语版和盲文版,这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杂志。

在大萧条的打击下,杂志一般都保持稳定,发行量还略微有所增长,周刊比月刊更有优势。纪实故事和爱情杂志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有数据称其在1935年的总发行量比1921年几乎多出了三分之一。

女性期刊的1200万订户在最艰难时期也并未大减。而第一份专门为男人办的杂志《时尚先生》,也创刊于1933年。

通俗科学和机械方面的杂志也坚持了下来。自由主义的和激进的杂志在1931年创下了新高。

这些文学产品的成功,部分源自于大萧条——当时,很多家庭没有能力订阅几份不同用途的杂志,就只好订阅份多用途合一的杂志。因为它的内容包罗广泛,从探求一线希望的文章,到瘸子和盲人所讲述的快乐生活故事,既有聪明小狗和花鼠的奇闻趣事,还有一本正经的下流笑话。

之二:平价消费品

《愤怒的葡萄》中,失业的美国农民全家劳力一起去种植园摘了一天橙子后,挣的钱能只买到一磅牛肋条肉、咖啡、一大袋面粉。那时的美国,从农场主到企业高管到工厂工人,大面积失业。

大萧条期间,粮食的生产并不会下降,食物的总体产能并没有短缺,但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会降低农产品生产的意愿。

由于食品的生产无利可图,食品的流通与销售反而会消耗成本,很多农场主和食品生产商家甚至将大量的牛奶、燕麦等进行销毁,城市的平民没有食物果腹,高端和奢侈品消费更变得望尘莫及。

由于社交减少,餐饮、酒吧、KTV等实体消费行业是大萧条来临时首要被冲击的行业。

与此同时,口红、以及各种高仿水货,以低廉的价格刺激着女人们的热情,原来需要400块钱的东西,现在只要30块钱,买不起新衣服的人们就买十元店里面的睫毛膏或者是廉价口红。

之三:避孕用品

非常有名的杜蕾斯品牌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1929年)。

长期的失业会让人处于低迷与颓废的状态,大面积这种状态的人群,刺激着烟酒的销售。美国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禁酒令,终于在大萧条的第三年彻底废除了,可以说是大萧条促使了禁酒令的废除。

长期的生活压抑反而让性的需求也增加了,但是人们只需要性,不需要小孩,因此避孕套和避孕药成为了热销产品。美国大量的失业人通过烟、酒、赌博与性来逃避现实,麻醉自己。

受美国大萧条波及的日本,另一大安全套品牌冈本,也于1934年创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之四:农业逆势增长

1930~1933 年间,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人口从城市向乡村方向倒流。

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大都市,到乡下的亲戚朋友那里去避难;食不果腹的家庭试着自己动手种粮食;西弗吉尼亚、田纳西和肯塔基的失业矿工们回到了他们古老的边缘土地,回归农耕。

大萧条前的十年,美国城市高速发展,大量人口从乡镇地区向大城市汇集,去寻找财富与机遇。那时的美国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社会繁荣,享乐主义盛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爵士和蓝调弥漫街道,一派黄金年代的奢靡之风。普通人随便就能找到一份工作,随便一份工作就能养家糊口,并且日子过得还不错。

然而到了大萧条时期,史无前例的,美国人口开始从大城市往小城镇和乡村倒流。失业的青年只能回到农场,破产而被银行没收了房产的中年人也无力支撑一家老小在大城市生活,只能回到乡村,种种地、养养牛,并且还有乡村的屋子可以遮风避雨。

之五:军工品生产

在全球大萧条时期,转移国内注意力的方式之一即是战争及军工产业。

日本,作为20世纪初亚洲新兴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这场大萧条带来的危害。

日本比英国、法国差的地方是,它没有足够的殖民地。殖民地不仅是劳动力聚集地,也是资源聚集地,更是海外市场。这些日本都没有。因此,日本为了缓解大萧条带来的麻烦,只能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道路。

与之相似的,美国大萧条的真正结束也是在二战爆发之后。由于各国政府战争支出的大幅增加,间接导致美国失业率迅速下降。1941年,美国正式宣布参战,其国内的失业率降到10%以下,大萧条才正式宣告结束。

1933年罗斯福从胡佛手中接手“烂摊子”,就任美国总统。他开始实施新政,包括对金融行业进行整顿,提高银行的信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一系列重大工程,但截止3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仍没有恢复1929年之前的水平。但随着二战在欧洲爆发,各种军事订单接踵而来,美国参战以后,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40年代前期,美国开始逐步走出大萧条的影响。

所以,有人便认为战争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有效方式。战争摧毁一切,再重建。只有战争才是速效救心丸,一旦进入战争,所谓的失业、产业过剩、国内外的矛盾、金融危机等就迎刃而解。

历史在各个时代不断的重复,而又不是完全一样的重复。每一种产业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而历史背后的逻辑,才是永恒的启示。

https://mp.weixin.qq.com/s/t_Ac419QdnVQf9en4gZcSQ

0 阅读:0

界嘉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