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是路云

只有走近国企,才能走进国企。
在这里,我会持续分享国央企的一些事儿。
◆ ◆ ◆
你永远可以相信,在国央企的打印机里永远吐着两种文件:冠冕堂皇的红头文和心照不宣的糊涂账。
那些把职场当课堂、把领导当导师的"耿直青年",往往在转正述职前就被现实毒打清醒。
真正深谙国央企生存法则的老江湖都明白:在这里,"胡说八道"不是道德瑕疵,而是高阶生存智慧。它像空气净化器,既过滤掉职场毒素,又维持着生态平衡,也才能让我们在国央企的这座大船中,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持续运转。
1“胡说八道”是和不值得的关系划清界限
不论你承认不承认,在国央企的人际关系网里,90%的社交都是无效消耗。那些见面三分钟就掏家底的人,往往第二天就成了茶水间的消遣素材。
所以,此时的“胡说八道”很有必要。
当同事试探你的背景,就祭出"普通家庭普通学历"的万能模板;当领导问你对某人的评价,就搬出"接触不多但挺配合"的标准话术。这些看似空洞的应答,实则是给自己安装了情绪过滤器。
最高明的“胡说八道”,是把真话藏在烟雾弹里。遇到刨根问底的刺头,你可以边整理文件边说"我这种执行层的哪懂战略布局";碰上八卦人事变动的包打听,转着保温杯沉吟"咱们做好本职工作就行"。这种虚实相间的应对艺术,既避开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又维持了表面的和谐。
另外,一些“胡说八道”还要带点技术含量。当跨部门推诿扯皮时,"这个得走三重一大程序"比直接拒绝更体面;面对甩锅高手,"当时会议纪要明确是xx领导牵头"比争辩更有效。这些带着制度烙印的"胡说",既守住了底线又不伤和气。
2“胡说八道”是套金钟罩,专防暗箭冷枪
当领导在晨会上激情澎湃地画大饼时,清醒的人已经开始计算这个饼需要多少面粉和水。把"争取三年上市"翻译成"目前还在找方向",把"培养接班人"解读为"暂时找不到更便宜的劳动力",这才是职场生存的必备技能。
遇到甩锅高手时,要比他更会打太极。"这个事得问张处"、"李总更清楚流程",轻飘飘的推手就能让皮球原路返回。碰上道德绑架,一句"家里老人最近住院"比万字辩解更管用。这种策略性装傻的本质,是把对方的攻击性消解在棉花堆里。毕竟在国央企,活下来才能谈发展。
另外面对敏感议题,可以祭出"我刚接手还不熟悉情况"的护身符;被卷入是非圈时,"可能我理解有偏差"就是最好的台阶。这些带着钝感的回应,既避免了站队风险,又给彼此留足体面。在国央企,会说"糊涂话"的人往往走得更远。
3认真你就输了,较真你完了
在报销单上较真小数点后三位的人,往往最先被踢出核心项目组;在会议记录里抠字眼的新人,通常沦为老油条们的反面教材。国央企需要的是"流程规范+执行弹性"的太极高手——既能捧着制度当圣旨,又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就像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既要翻出二十年前的红头文件彰显原则性,又要暗示"特殊时期特殊处理"展现灵活性。
真正的聪明人都掌握"动态认真"的法则。审计组进驻时你是最较真的合规专员,兄弟部门求助时你又成了善解人意的合作伙伴。这种在原则与变通间的精准平衡,才是二十年不翻车的终极秘籍。要记住,在国央企钻牛角尖就像穿高跟鞋走山路——越执着越容易崴脚。
修炼"选择性认真"需要智慧。对待核心业绩指标要像高考答题般严谨,对无关痛痒的虚功则可适当注水;涉及自身责任边界的必须锱铢必较,他人瓦上霜不妨雾里看花。这种靶向精准的处世哲学,既能守住职场底线,又不至于活得太累。
写在最后
所以,在国央企,你一定要有会“胡说八道”的能力,能听、会说,能看、可以判断,继而又能保护自己,又能难得糊涂。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有需要补充交流、或者想咨询问题的读者,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讨论。
(纯属个人经验交流分享,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用。)
END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表内容及图片,标原创内容为本人原创,对转载分享的内容均标明了文章来源。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原创、转载和分享的内容只以学习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和错误,请联系删除或修改,欢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学习
你吃啥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