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网络上翻阅一些教育行业的资讯时,发现一位博主发的闲话,大意是师范类高校基本上都属于大文科范畴的高校,而人工智能则属于当下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属于新工科范畴,那么师范类院校搞人工智能,这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吗?
这位博主估计是看了近期北京师范大学官宣的“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有感而发的,其实北师大还有“传播学+人工智能”、“公共事业管理+人工智能”领域的双学士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从14大学科门类范畴来讲,师范类高校的确以大文科范畴并兼顾理学门类教育教学为主,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师范类高校完全不能从事“新工科”领域层面的教育教学。

我们来看看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中华中师范大学为B+级,北京师范大学为B级,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为B-级,辽宁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为C+级等等;软件工程学科领域中华东师范大学为A级,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为B-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华东师范大学为C+级;光学工程福建师范大学为C+级,江苏师范大学为C级,云南师范大学为C-级;华东师范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为B级,曲阜师范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为C级,……等等。
我国已经有53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其中专门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了,其中师范类高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甚至像内江师范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都设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对于开设人工智能学院的师范类高校,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有能力的学校可以从事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限的高校可以从事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教育教学,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作为国内仅有的2所师范类985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肯定不只限于应用层面,从学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人工智能专业素养,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具备人工智能系统设计与工程开发创新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研究方法,具备“人工智能+”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并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结合我校其他优势学科,本专业亦注重培养在“人工智能+教育”等交叉学科领域具备良好知识基础、研究潜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端创新型复合人才。
从上面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学校既要培养该专业领域的科研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从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学校专业课程安排除数理基础类、编程基础类、专业素养类、软件类、智能类、系统类、校本课程之外,还开设有数据类、计算类、图形图像类、信息类等专业细分方向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备一定层次及以上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或者“双学位”专业,还是值得信任的,我们不能一味否定。大家要记得,北京师范大学可是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的15所成员高校之一。

部分师范类院校开始在积极探索师范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之路。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就组建了一支由博导、教学名师构成的优秀师资团队,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运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应用能力。学校建设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室,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引入国际前沿技术和方法,确保学生能接触到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这对于师范类高校来说,开设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甚至设立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都是有益且非常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