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鲍国安:与患难妻子恩爱一生,俩儿子让他骄傲,晚年出自传

农舍烟火家 2025-04-19 11:21:46

很多人知道鲍国安是从他饰演“曹操”开始的,但同样很多人对于鲍国安的了解也同样是止于“曹操”。

机缘巧合成就经典

鲍国安接演“曹操”这个角色时已经是人到中年,此时他已经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任教老师,为人师表的同时,偶尔有好的剧本也会回到荧幕中过一把演员瘾。

因为演“曹操”的成功让很多影迷误认为鲍国安是一部戏火一辈子,殊不知在“曹操”之前的十来年,36岁的鲍国安就曾在山东版的《水浒》中扮演“宋江”。

鲍国安是山东小伙儿,182年的这版《水浒》相当于“地方版本”的演绎,因此剧没有火,鲍国安也没有火,但是这一次演出经历却让鲍国安在圈内小有名气。

再加上后来成绩突出,顺利留在中央戏剧学院做老师,鲍国安的名声便在进进出出的演员、导演中不胫而走。

到了王扶林接到翻拍《三国演义》的任务时,王扶林分派给其他几位导演的任务就是,分集导演要负责每集的演员招募和培训情况。

而曹操、诸葛亮的演员王扶林决定必须自己亲自挑选。

可见王扶林对曹操这个角色的看中,但是原定的曹操演员是李成儒,当年的李成儒正在北京生意场上大肆敛财,对曹操感兴趣是真的,但是是否能从一而终服从剧组的指挥这就两说了。

李成儒当年很有钱,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高,这种姿态给了王扶林很不好的感受。

担心这个最重要的角色会成为有可能造成最不靠谱的结果,王扶林毅然放弃这个“耍大牌”的演员。

正当踌躇选何人来演曹操时,《三国演义》分集导演沈好放将鲍国安的名字递给了王扶林。

然而这在当时,三个人都是一件不太开心的事。

对鲍国安而言,他的演出经验并不足以支撑接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当然这也是他认为的。

而对于沈好放导演而言,当时的他还兼着中央戏剧学院的校长办秘书长的要职,于公是鲍国安的领导,于私和鲍国安有着较好的交情。

沈好放和鲍国安都是爱要面子的人,如果鲍国安不能通过王扶林的要求,那么于公于私这个“举荐”都成了鱼梗在喉。

鲍国安“临危受命”在接到沈好放通知后第一时间,将《三国演义》的所有资料和书籍全部买回来,利用了几天时间掌握了大量的史书资料。

等到王扶林带着“三国”专家和鲍国安见面时,双方都没有多说什么,仅凭鲍国安一段“煮酒论英雄”的介绍,短短几句,几个专家和王扶林对了一下眼色,自此“曹操”就敲定了。

角色因时代而演变

在鲍国安之后先后又有多位演员对“曹操”进行不同的演绎,姜文、陈建斌和于和伟版本的“曹操”算是众多版本里较为经典的,但是他们和鲍国安老师的这版相比仍然有区别。

而鲍国安认为这些区别不分好坏,而是由时代造成的差别。

鲍国安版本的“曹操”是根据原著而来的,是当时那个时代下老百姓最希望看到的“曹操”,你可以说他是枭雄,但却不能磨灭他的英勇。

这个版本的“曹操”是最复杂最丰富的一个版本,他不仅演出了人物的矛盾和纠结,同样演出了那个时代下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鲍国安将这个版本的曹操完美演绎。

而姜文、于和伟等人版本的“曹操”是符合他们那个剧本的人物设定,不能单独拿姜文等人的“曹操”和鲍国安版本的对比,这首先是对剧本的不尊重。

从剧本出发姜文等人的演绎完全符合剧本的设定,他们截取了原型曹操中人物的某一个闪光点加以放大演绎,从这个角度看每个版本都是成功的。

就像《西游记》被翻版这么多版一样,张纪中版本的虽然被影迷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版的改编增加了很多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内容。

老观众可能不喜欢看,但时代在变观众在变,总有新一批的观众为之买单。

自传回忆 感恩人生

鲍国安年轻时从不屑写书立述,因为他总觉得有种沽名钓誉之嫌疑。

但是在鲍国安的一生总是不断接受别人的帮助,就像《三国演义》中要感谢沈好放的举荐,要感谢王扶林的知遇之恩,在《鸦片战争》中同样要感谢“三顾茅庐”的谢晋导演一样。

当年演完《三国演义》后鲍国安声名大噪,于是谢晋想要邀请鲍国安出演“林则徐”却遭到了鲍国安的拒绝。

谢晋导演当年几乎是“三顾茅庐”邀请鲍国安,而且还是软硬皆施,最后总算是让鲍国安答应了下来。

鲍国安认为此时再写书已经不是为自己,而更多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演员这个领域的一些事告诉后生晚辈。

于是在老伴儿朱兵的帮助下,完成了《艺海情怀:好人伴我一生》这本书。

而在书中鲍国安对老伴儿朱兵的付出也心怀感恩,别人成名后自己的妻子开始享福,而朱兵在鲍国安成名后,却甘愿陪伴在鲍国安身后。

而最让鲍国安感到欣慰和骄傲的还是两个儿子都已经成才,没有一个让他操心的。

这本书与其说是鲍国安的自传,不如说是对一生所遇所知的感激和缅怀。

很多故人在看到鲍国安的这本书后,回头找到鲍国安并告诉他,书中所记那些小事自己早已忘记,如今耄耋之年再由回忆录中看到,仿佛时间还停留在昨天一样。

鲍国安用心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每一次帮助,哪怕在别人眼里再微不足道,也要用心铭记。

如今的鲍国安早已是古稀之年,带着对当年“曹操”的印象想在鲍国安身上寻找那份“杀气”,大概会让你“铩羽而归”,你可能会觉得眼前这位老人已经老的认不出来了。

但是细看下“曹操”当年那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姿,还尚且犹存!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