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省属高校年度经费预算,一场关于“钱袋子”的较量悄然展开。
苏州大学以59.54亿元的预算稳坐头把交椅,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紧随其后,而曾被视为“文科霸主”的南京师范大学,仅以25.49亿元排名第四。
这场经费格局的颠覆,不仅关乎高校“钞能力”的较量,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层逻辑。
江苏高校的经费之战,正是区域教育创新生态的缩影。

一、苏州大学:城市“宠儿”的逆袭之路
苏州大学以近60亿元的预算独占鳌头,背后是苏州这座“最强地级市”的鼎力支持。
2023年,苏州GDP突破2.5万亿元,财政收入稳居江苏之首,而苏州大学每年从市政府获得的财政拨款占比超过30%。
这种“城市-高校”共生模式,让人想起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的经典案例——当地方经济与高等教育形成闭环,资源投入便会呈现指数级增长。
此外,苏州大学作为省属211高校,每年省内招生名额超过2000人,江苏省教育厅的额外补贴进一步夯实了其经费基础。
苏州大学正用这笔资金引进顶尖人才,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斩获多个A类学科,向985高校发起冲击。
二、扬州大学:规模效应下的“隐形冠军”
扬州大学以32.39亿元的预算稳居第二,其成功秘诀在于“规模+学科”的双重优势。
作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高校,扬大拥有12个学科门类,医学院的加持使其每年获得稳定经费。
这种“大而全”的布局,让人想起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福斯特的观点:“大学应像城市一样多元,才能孕育真正的创新。”
更值得关注的是,扬大经费的稳定增长与其“冲击双一流”的目标密不可分。
近年来,该校在作物学、兽医学等领域频频发力,经费投入成为其科研突破的催化剂。
这印证了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论断:“效率是把事情做对,效能是做对的事情。”扬大正用精准的经费分配,撬动学科发展的杠杆。

三、南京工业大学:工科基因的“吸金密码”
南京工业大学以27.1亿元的预算位列第三,其工科属性成为最大优势。
作为拥有多位院士的工科强校,南工大每年通过科研项目获得的补贴占比超过40%。
这种“科研-经费”的良性循环,让人想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的理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科研是知识的生产车间。”
南工大的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高校凭借其科研转化能力,更容易获得政策倾斜。
正如该校校长所言:“我们的经费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聚焦于关键领域,打造‘硬核’竞争力。”
四、南京师范大学:文科困局与经费悖论
南京师范大学以25.49亿元排名第四,这一结果颇具戏剧性。
作为江苏教育界的“文科旗舰”,南师大的经费预算竟低于多所工科院校。
其根源在于文科专业的经费“低产出”特性——科研项目少、成果转化难,导致其在经费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让人想起哲学家尼采的箴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南师大虽在经费上“失意”,却在文科领域深耕细作,其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这或许是一种“隐性优势”:当其他高校忙于“抢经费”时,南师大正用低调的坚守,诠释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真谛。

五、区域差异:苏南苏北的“经费鸿沟”
江苏省内高校经费的“南高北低”现象,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苏南地区高校(如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的预算普遍高于苏北高校,这既是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体现,也是区域人才竞争的缩影。
唯有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均衡配置,才能让江苏高等教育真正走向“强富美高”。
总结
江苏高校经费格局的颠覆,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城市经济与高校发展的共生效应
苏州大学的成功,证明了“城市-高校”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当地方政府将教育视为战略投资,高校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
2. 学科属性与经费分配的博弈
工科高校凭借科研转化能力“吸金”,文科高校则因“低产出”陷入困境。这种差异,要求高校在经费竞争中找准定位,避免盲目跟风。
3. 区域差异与教育公平的挑战
苏南苏北的经费鸿沟,暴露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唯有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调配,才能实现江苏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高校需构建“经费-学科-人才”的闭环:用经费引进人才,用人才产出成果,用成果反哺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地方政府应将教育视为“长期投资”:苏州大学的案例表明,教育投入能带来远超成本的回报。
江苏需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均衡:通过建立高校联盟、共享科研平台等方式,让苏北高校也能分享发展红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江苏高校的经费之战,最终应服务于教育本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追求真理。唯有如此,方能在“钞能力”的较量中,赢得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