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就被罚跪,为什么黛玉反而很服气?

写在名著边上 2023-03-13 14:45:13

#红楼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牡丹亭》里的两句。

《牡丹亭》也没关系。元春省亲点的戏,就是《牡丹亭》里的《离魂》一出——现在我手头上的《牡丹亭》剧本里,并没有一出名叫“离魂”,应该是《闹殇》在戏曲演唱时的题目。就像《水浒传》小说里“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在戏曲中一般是“醉打山门”一样。

剧本中的《闹殇》,描写的是杜丽娘病重而死的情节。按理说这一节戏不应该在元春省亲的盛典上演出,但是为了暗示后文情节发展,也就顾不得了。

不过呢,这个片段虽然生离死别,毕竟不涉邪狭。而《牡丹亭》中的很多露骨的色情场面,正如贾母说的:“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说书看戏,是一样的道理:只拣比较“干净”的片段给年轻女孩子们听,而涉及色情的部分,要严格回避的。

很不幸,黛玉所说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出于《惊梦》这一出。而这一出的内容,是描写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欣赏春景,牵动春情,于是昼眠于花园之中,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发生肉体恋爱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绮梦,但是描写极其细腻,是不折不扣的“色情文学”。

《牡丹亭》不是禁书,但其中一些段落是禁书。古人分得很清楚。不像现在某些网上写手,看见几个血腥场面就大呼大喊:“这样的片子怎么能给孩子看!”殊不知网络如此发达,孩子看得可比这过分多了。

好吧,我们还说“良辰美景奈何天”。它本来是“禁书”中的一句,黛玉没机会接触的。只不过在路过梨香院的时候,她听到了几句戏文,就停住脚细听,深受感动。这不是正式的宴饮场合,因为那样的场合是不可能演出这一折戏的;而且没听多久,就被香菱走来打断了。但是不管怎么样,黛玉深深地被这几句戏文吸引,行酒令时就不由得说了出来。

还有一个可能的渠道,就是茗烟买来送给宝玉的外传、传奇、脚本之类。作品中写黛玉看了其中一本《会真记》,还闹了一点小风波。后来风波平息之后,她有没有可能向宝玉要其他类似的书看,由此接触到了《牡丹亭》?反正宝钗要审黛玉,黛玉马上“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把《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行酒令的另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出自《西厢记》的。

别人或者没听过这几句戏,或者听了也没往心里去,只有同样聪敏、并且更有学问的宝钗,一听就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也由此知道,黛玉肯定是听了这出不该听的戏,或者看了这本不该看的书。

联系时间脉络来看,这是在第四十回。宝玉挨打前后,宝黛定情,早有默契;第三十六回宝钗听到宝玉做梦还说“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知道他爱的是黛玉,自己多情是误会。以宝钗的理智,可不会强行插足别人的感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徒生烦恼,于是她冷静地退出了这一份感情。

一旦斩断了对宝玉的情丝,宝钗对黛玉也不再有芥蒂,于是她找机会修复与黛玉的感情。正好黛玉行酒令时不谨慎——黛玉在诗词方面特别要强,元春省亲时也“安心大展奇才”过,而因为“不得展才”而不快。行酒令时,她也特别紧张——说出了“禁书”中的话,于是宝钗知道她看了“禁书”。

为了修复感情,为了示好,也为了宝钗一贯的喜欢劝谏别人的性格,她决定提醒黛玉。

提醒不难,难提如何把握分寸。如果说得不合适了,提醒不成,反成了讽刺、甚至威胁,那就事与愿违了。毕竟黛玉“小性儿”,又与宝钗久有芥蒂,很容易理解错宝钗的好心。

所以宝钗特意创造了两个人独处的场合,又用“还不跪下,我要审你”这样的开场白:这样郑重得过了份,黛玉,或者任何人,都不会觉得宝钗是真要罚她跪,而能以“开玩笑”的心态对待了。

用开玩笑的态度,说这样严重的问题,才能不引起黛玉的误会,达到宝钗的目的。

0 阅读:105
评论列表

写在名著边上

简介:喜欢读书,喜欢名著,喜欢名著改编的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