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尼古拉)在苏联留学工作的奋斗历程

羽虚客大 2025-01-12 19:42:41

蒋经国在1925年12月3日和1926年7月20日日记中记述了他刚到莫斯科时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面对这个崭新的社会、一种令人憧憬的生活,中国留学生抓住来之不易的的机会,学习先进经验,力争在将来能够为建设祖国奉献一份力量。在中山大学,年少的蒋经国曾经和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有过一段罗曼史,这是他一生追求完美爱情的开始。

 冯弗能是冯玉祥的大女儿,俄文名字叫“妮芝达诺娃”。这是一位美丽的少女,1926年她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两人相识。当时16岁的蒋经国与15岁的冯弗能很快坠入情网,他们经常一起散步、做操、游泳、下棋。不过对政治的兴趣远远比不上蒋经国。她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结婚和离婚相对容易,只需在“公民婚姻状况登记处”登记即可。1926年,蒋经国与冯弗能登记结婚。

但是,蒋经国的留苏生活很快发生了变化。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消息很快传到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学生立刻召开会议,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行为。在接下来的声讨集会上 , 满腔怒火的蒋经国第一个上台,发表了 “反蒋声明”,称蒋介石是“叛徒”、“杀人凶手”。不久,他又在苏联《消息报》发表了给父亲的公开信:

蒋介石的背叛,并非意外,当他口头颂扬着革命的时候,已渐渐地开始出卖革命,一心想和张作霖、孙传芳共流合污。他的革命事业,已经结束了。就革命而言,定了死刑。背叛了革命,从此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敌人。过去他是我的父亲、革命好朋友。去了敌人的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

第三国际东方部和苏联当局也很快采取报复政策,解散“国民党旅莫支部”同时大量驱逐中国学生离境。很快,国民党籍的学生几乎全部被清退并遣返回国。

虽然蒋经国发表公开信断绝与蒋介石的父子关系,但苏联当局并不打算让他回国,几次驳回了他的回国申请。苏方认为,“让蒋经国回国,他一定会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蒋经国成了“人质”。

系统推荐

而冯玉祥与苏共的关系一度很好,1926年,冯玉祥被张作霖与吴佩孚联军打败,还奔赴苏联“考察”了三个月,受到了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的热情欢迎。“四一 二”政变后,冯玉祥于1927年6月宣布与蒋介石合作,采取行动进行清党,并遣返苏联顾问,与苏共断绝关系。苏共中央立即通过莫斯科中央大学的共产党支部,要求冯弗能与冯玉祥划清界线。没料到,冯弗能坚决不愿与父亲反目。在政治和亲情面前,她选择了亲情。

冯弗能要求返回中国,并试图影响蒋经国与她同行,蒋经国拒绝了。不仅如此,蒋经国还在1927年7月向莫斯科中山大学党委会写了一封自白书,宣布断绝与冯弗能的夫妻关系。他在自白书里声称,“她想对我加工(改革思想),我也曾对她加工”。暗指冯弗能是别人派来监视、影响他的。话说到这份上,可见蒋经国之决绝。

1928年5月25日,冯弗能获准回中国。此后,蒋经国与冯弗能再未相见,冯弗能嫁入北京张家,后随夫赴英,1979年病逝于北京。

1927年6月4日,蒋经国由中山大学委派,参加了莫斯科军区野营活动,他在日记中详细地记录了这次活动的过程, 以及他对苏联红军的了解和认识。随后,他被共产国际派往苏联红军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深造。 蒋经国在1928年10月3日的日记中详细记述了在军事政治学院这天的学习情况,在1929年8月21日的日记中记述了暑假前往黑海之滨克里米亚(日记中称之为 “克里母”) 休养时的所见所闻。这次深造对蒋经国影响很大, 这次深造,也给他回国后的从政生涯打下了基础。

1930年初, 他从军事政治学院毕业,但是没有被分配工作,生活开始拮据起来。这一年夏天,他被安排率领一个参观团到苏联全国各地考察, 在考察途中,他得了重病, 险些死去。 1930年6月21日日记中记述了这次考察中的见闻。 由于父亲的关系,此时蒋他已经被中国留学生冷落,受到了孤立, 因此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病中觉得格外郁闷,我进医院之后, 只有三个俄国朋友常来看我,可是没有一个中国人来看过我,心中觉得更不愉快。有好几个中国人, 口头上说得和我非常亲热,而今日病重如此,没有一个来看我。大概他们以为我一定要死了。唉,倘使我在这里死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来送我出葬? ”年少的蒋经国感受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病愈后,他没有被安排去担任军官或政工人员,而是被分配到狄纳莫(狄拿马) 电气厂,做了一名学徒工。这仍然是受父亲的影响。

在电气厂里,蒋经国的生活很艰苦,主要是因为当时整个苏联社会物资匮乏,再就是因为他是个学徒工,工资低,以致因为工作出色,工厂奖给他一张皮鞋票,他无钱购买皮鞋,只好把皮鞋票送人,而自己的皮鞋烂了好几个洞,双脚被冻得流出了脓血。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蒋经国没有消沉,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他努力工作,业余时间在厂里给工人担任军事教师,下班之后则坚持到工业夜校继续学习。

面对艰苦的生活,他激励自己: “以劳工的生活,做自己的锻炼。没有经过劳动生活的,是很难了解社会的构造、劳动的价值,和人民的痛苦。 ”这时他虽身处囹圄,仍心怀天下,为苍生社稷着想。

他的表现赢得了全厂领导和职工的好感和信任,不到一年,厂里的生产管理部门就向上级建议让他担任生产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可是, 因为出身的原因,上级没有批准。蒋经国在1931年2月8日的日记中记述了这期间的生活。

1931年冬天,蒋经国被安排到莫斯科郊区的石可夫农村,接受苏联农民的再教育。在那里,他受到了当地农民、特别是一位68岁的苏联老妈妈沙弗亚(沙弗牙) 的关心和照顾,同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32年10月20日,他被调回莫斯科,整个村里的农民对他依依不舍,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回忆了近一年的农村生活。蒋经国知道沙弗亚老人在1933年去世时, 曾经号啕大哭一场。

他离开石可夫农村后,被发配到遥远的西伯利亚, 在一个农场接受过改造,接着在1933年的春天被调到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做工。乌拉尔重型机器厂是蒋经国在苏联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直到1937年3月底被允许离开苏联回国,他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因此他记述这段生活的日记较多。

他在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一如既往地积极工作、 学习, 同样得到了工厂领导、职工的信任,很快,他被任命为一个分厂的副厂长, 同时担任厂办报纸《重工业报》的主编。虽然他只是个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但生活已经磨练了蒋经国坚韧的性格,一种领袖的气质正在他身上逐渐形成。

在那里,蒋经国遇到了铁路工人的女儿芬娜, 即以后的蒋方良,两个人产生感情,在那里结婚生子。芬娜比蒋经国小六岁, 父母早亡,1932年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工作, 1933年和蒋经国相识, 是他的部属。

对于二人的相识, 曾经流传着很多的戏剧性的传说,据蒋经国后来回忆,两个人的相识、相爱也属平淡。在机器厂里, 单纯善良的芬娜理解落魄的中国小伙, 同情他的遭遇, 曾饱含热泪对他说: “我亲爱的尼古拉,我知道,你是无辜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永远在一起。”

1935年前后,蒋经国夫妇在苏联时期,前往海滨度假。蒋经国这时年约二十六,体格结实。

两个人在1935年3月15日成婚,此后一直相濡以沫,携手相伴。1975年3月15日,是他们结婚40周年的纪念日,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为我夫妻结婚40周年纪念日。回忆40年前彼此相识,共同工作于工厂,彼此相爱,在极为困苦的生活情况之下结为夫妻。居一间房内只能容一床一桌,每每为臭虫所扰,夜夜不得安眠。一月难得配给肥皂一块,一月难有一小块牛肉吃,我夫妻皆自食其力,虽苦难而值得回忆。”虽然艰苦,人们却很难在蒋经国的日记中找到颓丧的情绪。

1935年年底,芬娜生下了爱子爱伦(蒋孝文)。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改变了武力“剿共”的立场,中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蒋经国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机。蒋介石多次要求苏联政府允许蒋经国回国,在中国共产党及周恩来的多方斡旋之下,1937年3月25日,蒋经国终于被允许离开莫斯科回国。这一天,他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着远处的克里姆林宫(克洛母) 心潮澎湃,他心中流淌的不是伤感,而是对已经解散的中山大学的怀念,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而当时即将返程时还有消息传言蒋介石要逮捕他,作为当初反对自己的代价,在家人但心中,尼古拉对流言不嗤一鼻。

1937年,图中是蒋母毛福梅,两旁是她朝思暮想的儿子和洋媳妇儿蒋方良.

12年的留苏生活,是蒋经国一生重要的时期。他是怎样渡过那段苦难的岁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社会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通过他的一篇篇日记,探寻那个远去的时代,重新走进那时人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瞻仰先烈们为了报效祖国所做的努力和面对苦难那刻的心理历程。

1 阅读:23

羽虚客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