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仁川冠军赛女单1/4决赛的赛场上,30岁的朱雨玲用一场“让二追四”的惊天逆转,将日本新星大藤沙月斩落马下,当比分定格在4-2时,全场掌声雷动,而这位中国澳门选手的赛后发言更引发热议:“从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说,要比其他的运动员特殊一些,而且目前我的个人状态也很特殊,现在场上几乎都是全职运动员,而我是一名兼职运动员,我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这绝不是朱雨玲的凡尔赛,而是曾经世界第一的实力证明,那么这句话背后,藏着怎样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她的“兼职”身份又如何成就了今日的逆袭?
这场被球迷称为“中日新生代对决”的比赛,开局堪称凶险,面对大藤沙月的强力抢攻,朱雨玲首局8-11失利,次局更在9-7领先时被对手连得4分翻盘,0-2的绝境下,她突然“变脸”,第三局开始,她不再执着于硬碰硬的对攻,转而用落点变化打乱对手节奏,面对大藤沙月标志性的反手快撕,她以侧切、摆短等“非常规”技术化解,最终以11-9、11-7、11-8、11-9连扳四局;赛后技术统计显示,朱雨玲在后四局的多拍相持得分率高达72%,这正是她赛后所说的“精神力量”的具象化体现
本届仁川冠军赛,朱雨玲的晋级之路堪称“教科书级逆袭”,首轮对阵韩国削球名将徐孝元,她以11-8、11-3、10-12、11-3的比分展现了对旋转的精准把控,被解说称为“削球手的噩梦”,次轮迎战世界排名第六的早田希娜,她在决胜局7-8落后时连得4分逆转,加上1/4决赛淘汰大藤沙月,她已在本届赛事中连续击败2位日本主力,世界排名从赛前的第37位飙升至第24位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三场胜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战术风格:对徐孝元是耐心周旋,对早田希娜是心理博弈,对大藤沙月则是体能压制,这种“因敌制胜”的能力,显然与她跨界学术与商界的多维思考密不可分
朱雨玲口中的“特殊人生”,是一段交织着荣耀与苦难的史诗,2017年,22岁的她以女乒世界杯冠军身份登顶世界第一,被视为“丁宁接班人”,然而,东京奥运周期的接连失利、甲状腺肿瘤的确诊,让她在2020年黯然淡出赛场,病床上的自拍照配文“勇敢卸下包袱”,成了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但真正的传奇从不屈服于命运,术后两年,她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的身份重返校园,同时担任家族企业执行董事;2023年,她成为天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带队征战大学生联赛;2024年,她以“中国澳门选手”身份复出国际赛场,在卡利亚里支线赛夺冠
如今30岁的朱雨玲,工作日是天津大学的副教授,周末是训练场上的运动员,业余时间还要处理博士论文和企业事务,这种“三线作战”的生活,反而让她找到了独特的竞技节奏,这种跨界经历赋予她两大优势:一是“降维打击”的心理素质,与年轻选手的“输球即危机”不同,她将比赛视为“与高水平对手切磋的快乐”;二是“跨界赋能”的战术创新,她在赛后坦言,企业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习惯,让她在0-2落后时仍能冷静制定反击策略
在这个“唯金牌论”尚未完全退潮的时代,朱雨玲的价值远超越胜负本身,她证明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不必困于“全职”标签,当大多数选手在30岁考虑退役时,她却以“兼职”身份迎来第二春,这种选择打破了“专业运动员必须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定式,为体教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除此以外,她诠释了“体育精神”的更高维度,从肿瘤病房重返赛场,从企业高管到大学教师,她将体育的坚韧内核注入人生各个领域,这种将体育精神升华为生命哲学的境界,比任何奖牌都更具感染力
当朱雨玲以副教授身份站在仁川赛场的聚光灯下,她书写的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回归,更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多元成长的现代寓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从不是单行赛道,真正的强者,永远能在多重身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商场上管得了企业,赛场上拿得了冠军。写着论文抡着球拍……精彩人生来自于强大内心。球商智商情商都在线的朱雨玲[点赞]!
朱雨玲的婚姻也十分幸福
全职运动员在中国特别普遍,几乎不存在兼职打比赛的!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都是兼职的,单凭运动员不足以养家糊口!
需要百度了解一下了
30岁了,还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