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老年时,丙吉鼓起勇气做了一件大好事,他救下了汉武帝的一个曾孙。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竟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丙吉曾经救过汉宣帝的命,这份恩情汉宣帝铭记在心。为了报答丙吉,汉宣帝直接让他坐上了丞相的位置。
丙吉当上了丞相后,还是那副平易近人的模样,对下属也从没摆过高姿态。在众人看来,他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大哥。
就算手下人做错了事,丙吉也不会揪着不放,他总是尽量从宽发落。要是手下人立了功,丙吉更是会大力表扬,好让他们更加卖力工作。
在丙吉的丞相府里,有个帮他赶车的伙计,平时就爱喝点小酒。喝酒这事儿吧,一旦上了瘾,就容易喝多,这位伙计也不例外。由于这个癖好,他时不时会出点小差错,比如丙吉要出门时,却发现他喝得烂醉如泥。但奇怪的是,丙吉从没因此责怪或惩罚过他。这样一来,每当酒瘾发作,这伙计还是照样控制不住自己。
有次,那个赶车的又喝上了,结果一喝就刹不住车,直接醉得东倒西歪,还在车里吐了一地。
这下麻烦大了,管车队的头头一看,情况不妙啊,丞相府里的那个车夫,整天不干正事,就想着喝酒,这种人,直接开了还省心呢。
后来,我就跟丙吉丞相说了:“丞相啊,那个赶车的,这可不是头一回出岔子了。他上班时候还喝酒,这样一来,您的出行和安全可都得受影响。要不,咱就把他给辞退了吧?”
丙吉摇了摇头,说道:“别这样,他只是把车座给弄脏了,洗一洗就完事儿了,这不是啥大问题。要是为了这点小事儿就把他工作给丢了,那他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了,这次就饶了他吧。”
结果是这样的,多亏了丙吉的大度,那个车夫才没落得无家可归的下场。
丙吉的大度让车夫深受触动,从那以后,他驾车时变得更加专注和卖力。
某天,车夫在城门那块儿瞅见,从边疆跑来的信使身上挂了个红白条的袋子。车夫打小就在边疆那边混,一眼就瞧出这是急信。他赶紧跟上信使,一路到衙门打听。弄清楚事儿后,车夫撒腿就往丞相府跑,见了丙吉就说:“丞相,大事不好,匈奴打咱们云中和代郡来了,您得赶紧琢磨个对策,好跟朝堂上交代。”
丙吉听后挺吃惊:“这种关乎国家军队的大事,你从哪儿听说的?”
车夫答道:“我从小就在边疆那块地方混,懂得些规矩。急报都是用红白袋子装的,我刚才瞅见信使拿着那种袋子,就去问了问,结果还真是那么回事。”
丙吉听完之后,满意地赞许道:“你处理得恰到好处。”
车夫再次开口提议:“丞相啊,咱也得留意下边境那边官员的状况。有的官员上了年纪,有的可能身体抱恙,万一出啥岔子可咋整?得赶紧派人去好好查一查,把应对措施给备足了。”
没多久,汉宣帝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商量怎么解决边关的麻烦。当问到边关那些官员的情况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一个个都支支吾吾,啥也答不上来,这让汉宣帝特别生气。
丙吉是唯一一个走上前回答的人,他整理了云中、代郡两地官员的情况,然后逐条清楚地讲给了汉宣帝听。
汉宣帝压根儿没想到会有大臣下这么大功夫,因此对丙吉的回答特别满意。他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好好地表扬了丙吉一顿。
之后,丙吉跟身边的人真诚分享道:“人嘛,都有优点和缺点,没啥过错是不能放过的。要不是那个车夫给我指了条明路,我哪有机会得到皇上的夸奖呢?”
【子霄读史感悟】
走得越高,越能体会到站在顶峰的孤独和寒冷,因此对下面的人也就更加宽容。丙吉就是这样做的。这不仅是聪明人的选择,也是保护自己的好方法。
对待手下和身边的人,多点包容,这样能更容易获得他们的支持。他们办事会更加卖力,有时甚至不求什么回报,也会主动帮你多做些事情。
人心这东西真是复杂,你说它是为了利益吧,可偏偏有人能为了一点小小的恩惠,连命都不要。你说它无私吧,你要是太计较、太小气,它反而对你冷冰冰的,甚至跟你对着干。所以啊,对待人心,咱们别太精打细算了,多点宽容大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而是说别老揪着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放,更不是动不动就夸大其词,上纲上线。
说说丙吉故事里的那个车夫吧,喝酒这事儿,可轻可重。往重了说,那就是他没把丞相的安全当回事;往轻了说,他也没真惹出啥大乱子,稍微提个醒,或者干脆一笑了之,也就算了。有人可能觉得丙吉的处理方式过于宽松,但正是这种宽松,让车夫在干好本职工作之外,还更加尽心尽力,后来还给丙吉帮了大忙。
聊到管理这事儿,现在的方法、技巧、理论啥的,因为信息大爆炸,融合得五花八门,这方面古人确实没法跟咱们比。但要是说到琢磨人心、影响人心这方面,古人那套可比咱们现在所谓的管理技术要高明得多。直白点讲,只要大家心里支持你,你干啥事儿都会顺畅许多。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