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每天通勤两小时左右的打工人,我总在寻找一副能"隐形"的耳机。之前用过许多不同的耳机,入耳,骨传导,开放式等等,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开放式耳夹耳机,但是有的耳夹式耳机因为追求运动而变得很紧,有的耳机为了追求无感导致容易掉,就让人觉得怎么把握这个度还真的挺不容易。之后看了网友们的推荐,说瓷音未来Mars X是耳夹式耳机的天花板,我就有点纳闷了,根本不相信,必须要买回来试一试,试过才明白原来开放式耳机真的也能做到"存在感归零"。
其实拆开包装的瞬间,把这个耳机加充电仓一起拿在手上就能感觉到了,确实要比之前用的苹果AirPods重量要更轻——尤其是这对岩白色耳机放在手掌心上,活像两片精致的贝壳标本。官方对此宣称是单耳重4.7g,我还不信自己称了一下结果还真是。这是什么概念,大家可能不懂,市面上正常的耳夹式耳机都在6g左右,而它重量只有4.7g,这比我常用的无线鼠标接收器还轻1g。把它真正塞进耳廓时,空心导管设计带来的"悬浮感"确实与众不同,关于佩戴稳定度,亲测日常运动跑步时是稳如老狗,耳边只有音乐和风声,完全不会像传统耳夹耳机那样越跑越往下坠。
更令人难忘的是,如果你工作累想像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时,戴着耳机的侧脸压在手臂上居然让你感觉不到耳机的存在!之前用某国际大牌耳夹式,总被同事笑称像顶着两枚螺丝钉。现在戴着Mars X开会三小时,中途去洗手间照镜子才发现自己还戴着耳机。
而且对于这种开放式耳机,很多人对它的音质都不抱有太多幻想和期待的,不过这款瓷音未来Mars X还是很争气,10.9mm双磁喇叭带来的声场比预想中要开阔得多,但实测后彻底改观。上周在地铁里试听《波西米亚狂想曲》,前奏的钢琴声从耳骨传导进来时,竟有种置身音乐厅的错觉。特别是在听流行音乐时,人声和鼓点分离度上,完全不像这个价位的表现。
利用周末时间宅家追短剧,一天时间看《影视千金》,就是用的耳机。当女主人夸张的声音一出现,那娇滴滴的御姐音听着异常清晰,还有这种物理环绕效果在开放式耳机里实属难得。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他们的SA6.0声学系统是把传统音箱的导音结构微缩到了耳机腔体里,所以根本不用戴有色眼镜来看待这款耳机的音质,好不好听只有试过才知道。
另外这颗小小耳机里还配置了重力感应陀螺仪,左右耳不需要分的很清楚,就算不小心戴反了,左耳戴到右耳朵上去,耳机内部会自动帮你校正声道,这就是重力感应陀螺仪的好处。现在早晨通勤再也不用眯着眼睛找LR标记了。
上面这还是小意思,耳夹耳机装配物理按键你们恐怕都没听说过,没错,瓷音未来Mars X就有物理按键,我觉得这个设计倒是挺好的,因为触控和按键在耳机上并没有多大分别,反而是触控平时误触概率确实挺大,换成按键之后即使是骑车戴着手套也能操作,平时也不会误触,很人性化。
上周夜跑突遇阵雨,本以为耳机要报废,结果擦干后照样能战。后来看说明书才发现IP55防水不仅能防汗,短时淋雨也不在话下。
还有能毫秒级配对无延迟的蓝牙V6.0版本,虽然包装上写的是V5.4,但是实际已经升级了,比早些时候的蓝牙耳机都有更快更稳的优势,续航上实测连续听歌确实撑不到官方说的5.5小时(苹果手机连接约4小时),不过配合充电仓足够我一个星期一充了,这点每个人使用频率和习惯不一样,但起码我用是足够的。要知道,在追求极致轻量化必然要牺牲部分续航,这点我倒能接受。
作为定价269元的新品,没上aptX编码略显遗憾。不过想想同价位竞品还在用公模方案,瓷音未来能下放左右自适应技术,已经算是降维打击了。
总结:这可能是2024年最懂打工人的耳机在体验Mars X的一周时间里,我逐渐理解了瓷音未来的产品哲学——不做参数怪兽,专注解决真实的痛点。从4.7g的克重控制到防误触实体键,每个设计都精准踩中都市人的使用场景。虽然低音下潜深度比不过专业HiFi耳机,但考虑到它轻若无物的佩戴感和不到三百的售价,绝对是通勤族、健身党和数码尝鲜者的超值之选。
如果你也受够了入耳式耳机的肿胀感,又舍不得骨传导耳机的漏音问题,这款中国团队死磕6个月打造的"空气感"耳机,或许就是那个"刚刚好"的解决方案。毕竟在这个人均亚健康的时代,能让我们忘记存在的数码产品,才是真正的科技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