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怎么夺取西川的?巧取不成,就只能豪夺了,刘备不太厚道

崔大炮 2025-04-23 16:52:52

刘备在历史上以仁德闻名,尽管他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枭雄的一面,但总体而言他行事较为厚道。与曹操频繁屠城、盗墓等行为不同,刘备对待下属和兄弟通常表现出足够的仁义。然而,他在夺取益州一事上却显得不够光明磊落,这一点难以辩驳。

接下来,我们详细探讨一下这件事的起因和经过。其中有些细节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确实值得深入思考。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较多,下面我们会逐步展开分析。

【刘备入川的大背景】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给刘备指了两条明路:益州和荆州。为啥选这俩地方?简单,那时候曹操和孙权早就把别的地盘都占了,就剩这俩还没人动。您老刘现在的实力有限,就别挑三拣四了。不是不能去抢别人的地盘,但您想想,您这些年东奔西跑的,要从曹操、孙权手里抢东西,成功的几率不大,挨打的可能性倒挺高。

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的目光就锁定在了荆州和益州。此前,通过赤壁之战、南征荆南四郡以及占据江陵等策略,刘备已经在荆州建立了稳固的势力。然而,益州对他来说仍然遥不可及,因为刘璋父子已在益州统治了二十多年,局势相对稳定。再加上益州地形险要,防守起来相当容易。

尽管刘备为夺取益州而烦恼,机会却意外降临。益州的张松、法正和孟达等人主动向他示好。他们热情邀请刘备前往益州,声称当地百姓急需他的领导。为了让刘备顺利行动,他们甚至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并表示会在益州暗中接应,协助他完成计划。

就在这当口,曹操在北方关中地区大显身手,狠狠教训了韩遂、马超等西北地区的军阀头目。更早之前,曹操还放出风声,说要攻打汉中的张鲁。这可把张鲁吓得不轻,他担心曹操拿下陇地后,真的会进一步进攻汉中。为了抢占先机,张鲁决定先发制人,把目标对准益州,打算通过扩张地盘和增强实力来应对曹操的威胁。

刘璋原本安稳地待在家中,却意外遭遇了双重威胁。张鲁和曹操同时对他发动攻势,仿佛要联手铲除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刘璋内心充满了不安与焦虑。

当时,刘璋的部下张松起了异心,开始游说刘璋。他对刘璋说:“现在州里的将领庞羲、李异等人,仗着自己有功就骄傲自大,还想着背叛。如果没有豫州的帮助,外面有敌人进攻,内部又有百姓作乱,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简单来说,张松的意思就是:刘璋你信任的人没能力打仗,能打仗的人又不值得信任。到时候外面有像曹操这样的强敌,内部还有百姓闹事,情况会非常危险。

张松继续向已经极度紧张的刘璋施压,随后提出了一个应对策略。他提议刘璋应立即从外部聘请一位经验丰富的安保专家来确保益州的安全,并且已经为刘璋物色好了人选——名声显赫的刘备刘皇叔。刘备曾为陶谦、吕布、曹操、刘表等多位重要人物提供过保护服务,其专业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最近在赤壁之战中还成功对抗了北方的曹操。更重要的是,刘备与刘璋同属刘氏皇族,这样的亲缘关系使得他成为一个可靠的选择。

张松的花言巧语虽然迷惑了不少人,但益州内部仍有明眼人识破了他的把戏。黄权作为主簿,就直言不讳地提醒刘璋:“刘备确实有两下子,可这人向来不守规矩,你根本镇不住他。要是让他进了益州,肯定反客为主,咱们可不能干这种亏本买卖。”更夸张的是王累,他为了劝刘璋别上当,居然把自己倒挂在成都城门上示警。可惜刘璋已经被张松迷得晕头转向,根本听不进这些忠告,铁了心要按张松说的办。

有人认为刘璋能力不足,但这种看法其实低估了他。作为一方诸侯,刘璋能够长期掌权,绝非无能之辈。他邀请刘备进入益州,背后有着自己的考量。刘璋并非毫无主见,而是基于当时的局势做出了这一决定。

刘璋让刘备驻守葭萌关,这背后有他的考虑。葭萌关是进入蜀地的第二道防线,而第一道是白水关。无论是从关中、汉中还是武都南下,或者从阴平西进,都得先经过白水关。白水关是进入蜀地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和长江上的白帝城一起被称为“益州的生死之门”。既然刘璋请刘备来是为了对抗张鲁和曹操,按理说应该把刘备安排到白水关这样的前线才对。但刘璋没这么做,反而让刘备去驻守葭萌关。这显然是因为白水关太关键了,不能轻易交给外人。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刘璋对刘备并不是完全信任,没把他当成自己人。

刘璋安排刘备驻扎在葭萌关,主要出于两个考虑。首先,葭萌关地理位置重要,刘备可以快速支援白水关,同时在外围查缺补漏。其次,葭萌关南边有水道直通巴西郡,刘备的驻军能对益州的重要人物庞羲形成威慑。

简单来说,刘璋邀请刘备对付张鲁,看似是求援,实则是想找个廉价保镖。然而,他低估了刘备的胆量,没料到这个外地人敢在益州跟他对着干。更关键的是,刘璋忽视了葭萌关作为入蜀通道的重要性,最终在这件事上吃了大亏。

尽管刘备被塑造为仁德典范的刘皇叔,但多年动荡生涯让他深刻领悟到,在乱世中,声望固然关键,但实际力量更为重要。当刘璋提供了占据益州的机会时,刘备毫不犹豫地把握了这一契机,带领两万军队从江陵出发,沿水路进入四川地区。

刘璋为了向刘备展示诚意,亲自带领三万多名步兵和骑兵前来迎接。然而,刘璋的部下张松和刘备的谋士庞统都建议刘备趁此机会除掉刘璋。刘备认为这种举动过于急躁,显得不够体面,因此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刘璋和刘备一起喝酒聊天,整整玩了三个多月。到分手的时候,刘璋给了刘备很多装备和车辆马匹,还多派了一万多士兵给他,让刘备去对付张鲁。刘璋的意思是,兄弟你帮我好好教训张鲁。

刘璋给刘备增加了兵力,让他去攻打张鲁,还让他统领白水军。这样一来,刘备手下的军队达到了三万多人,装备和物资也非常充足。

刘备以防守专长的身份被刘璋招揽到益州,并获得了极高的礼遇。然而,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益州的统治权即将发生更迭。

【益州易主的过程】

211年冬天,刘备以益州外部防御专家和军事顾问的身份上任。然而,他一到葭萌关就开始享受生活,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无所作为。与此同时,张鲁也看出了刘备的意图,明白他并非针对自己,因此也没有采取任何敌对行动。

刘备大老远跑到川北,难道就是为了看风景?这显然说不通。事实上,刘备在个人品牌塑造上很有一套自己的打法。每到一个新地方,他总是先打造自己的形象。过去这一年多,他主要就是在川北地区收买人心,赢得当地人的好感。

刘备率军北上抵达葭萌后,并未立即对鲁国发动进攻,而是采取怀柔策略,通过广施恩惠来赢得民心。

刘璋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原本他担心曹操进攻张鲁,而张鲁又会威胁到自己,这才找来刘备帮忙。可没想到曹操只是虚张声势,拿下关中后就直接回去升官发财了。这样一来,益州北边的威胁一下子全没了。刘璋请刘备来帮忙,结果成了白忙活一场。他又是陪刘备喝酒,又是给刘备发钱增兵,到头来啥也没捞着,心里自然觉得这买卖亏大了,有点不是滋味。

刘备在休养期间精神焕发,趁着孙权向他求助的时机,再次向刘璋请求借兵。他担心如果不救孙权,妻子会因此跟他闹个不停。此外,他独自留在荆州的关羽也让他放心不下。于是,他对刘璋说:“兄弟,只要你给我一万精兵,我就能安心回家,我们之间的协议也算就此了结。”

刘璋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他之前搞的那个项目根本就是个空壳,啥也没捞着。但现在刘备在葭萌关待着,那地方太重要了,刘璋也不敢轻易得罪他。没办法,刘璋只好跟刘备谈条件,答应给他四千士兵和一半的军粮,只求刘备赶紧离开,别再给自己添麻烦了。

刘备的情感波动再次显现,原本是他主动提出结束关系,但真正面临分离时,他又感到难以割舍。因此,他开始鼓动和激怒他的下属制造事端。他的理由是,他和他的兄弟们离开家乡,辛辛苦苦地工作赚钱,而刘璋这个被视为剥削者的资本家,竟然不愿意给予他们应有的报酬。

刘备故意激怒部下,说:"我为了益州去征讨强敌,将士们辛苦劳累,连安稳日子都过不上。现在库房里堆满了钱财,却舍不得拿出来奖励有功之人,还指望大家拼死作战,这可能吗?"

刘备的这种做法传开后,不少人心里开始打起了小算盘。特别是张松的哥哥张肃,他作为广汉太守,担心刘备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弟弟张松之前策划的阴谋全都告诉了刘璋。

松的哥哥广汉太守肃,担心自己会被牵连进祸事,于是向璋报告了松的阴谋。

得知真相的刘璋顿时火冒三丈,感觉自己被耍了还被占了便宜,一怒之下就把张松给处死了,还下令把刘备一伙人进出的通道都给堵死了。

璋下令边境守将停止与先主互通文书。

这一事件让刘备在益州的名声瞬间一落千丈,曾经以仁德著称的刘皇叔,竟被揭露为表里不一的伪君子。面对真实意图被揭穿,刘备也不再掩饰,直接与刘璋公开决裂,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在决定攻打刘璋之前,庞统向刘备提出了三种策略:最理想的方法是直接突袭成都,迅速拿下核心;次优方案是先占领白水关,利用地形优势防守,再逐步向南推进;最保守的选择则是撤回白帝城,从荆州调派援军支援。

刘备选择了一个折中的策略。由于白水关的守将杨怀等人还不知道他与刘璋的关系已经破裂,他利用自己作为白水关督军的身份,假借开会之名召见杨怀等人。趁着这个机会,他找了个借口将杨怀等人除掉,迅速控制了白水关。接着,他以白水关将士的家眷作为筹码,逼迫这些将士跟随他一起攻打蜀中。

刘备直接前往关中,扣押了将领和士兵们的家属作为人质,随后带领军队与黄忠、严颜等人一同向涪城进发。

眼下刘璋的处境相当不妙,益州外围的天然屏障已经落入刘备手中,刘备进退自如,而刘璋只能被动防守。刘璋唯一的优势是刘备没有外部支援,只能靠战场上的资源维持战斗。在这种情况下,郑度向刘璋建议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得知消息后,刘备立刻乱了阵脚,意识到刘璋那边有能人,直接抓住了自己的软肋。他急忙向法正求助:“法正,你在益州待了这么久,知不知道哪里还能搞到粮食?”

法正平静地解释道:“刘璋的为人我太清楚了,他跟曹操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您完全没必要多虑。他自己就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不出所料,刘璋最终没有采纳郑度的明智提议,他的顾虑是怕打扰到普通民众。

刘备手头的兵力大概有四万,其中包括他从荆州带过来的两万多,刘璋给他的几千人,还有从白水关收编的部队。这四万人得分成两拨用:一拨得守在白水关和葭萌关,特别是白水关,那是北边防张鲁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得留人。另一拨得南下打成都平原。说实话,这点兵力根本不够用。他最担心的就是刘璋听郑度的话,那样的话他就可能被彻底困住。所以,他赶紧跳过梓潼,抢先占了涪城,给自己多留点回旋的余地。

刘璋立即响应,派遣吴懿、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多支军队前往涪城拦截刘备。他误以为刘备兵力不足(仅率领一万余人攻打涪城),认为易于对付。然而,刘璋显然低估了他的同族兄弟。尽管刘备在大规模战役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小规模战斗中,他的战斗力却极为强大。

刘璋的部将们认为击败刘备是立下战功的好机会,纷纷急于求成,结果却被实力强劲的刘备逐一击败。

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人前往涪城抵挡刘备,但最终全军覆没。

刘璋在益州本来就不怎么受士族待见,现在涪城一战又吃了败仗,那些见风使舵的人自然就坐不住了。像吴懿这样的,打了败仗立马就投了敌。

刘备在取得胜利后,继续追击刘璋的残余部队,直至绵竹。面对刘备的攻势,绵竹的守将费诗选择了投降。

在刘备攻打绵竹之际,诗率先献城归顺。

刘璋迅速派遣护军李严前往绵竹,负责指挥当地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然而,李严这位来自荆州南阳的将领,面对眼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归顺刘备。刘备对此感到十分满意,随即命令那些已经投降的蜀地将领,分别前往周边郡县进行平定工作。

随着刘备的军事实力逐渐增强,他开始派遣手下的将领们去平定各个下属县城。

在绵竹稍作休整后,刘备继续率军南下,抵达了雒城。

刘璋终于意识到依赖外部力量并不可靠,于是决定派遣自己的儿子刘循率领一万多名士兵前往雒城进行防守。

刘备在雒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尽管他围城长达数月,却始终无法攻破城池。无奈之下,他一方面加紧攻势,另一方面急调荆州的主力部队前来支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奉命率军入蜀,而关羽则独自留守荆州。这一战略部署最终在五年后成就了汉末时期最为震撼的军事传奇。

与此同时,庞统,即被称为"凤雏"的谋士,在这场战役中不幸被乱箭射中身亡。需要说明的是,他是在战斗中阵亡,而后被安葬在落凤坡,而非直接在落凤坡遇难。

诸葛亮带领军队迅速攻占了白帝城,随后又顺利拿下战略要地江州。在江州,他们分成两支部队,急速赶往支援刘备。与此同时,刘备的部队在雒城前陷入了对峙,无法进一步推进。

法正此时挺身而出,对前任上司刘璋展开心理攻势。他给刘璋写了封信,核心意思是:当初我们兵力薄弱、粮草匮乏,你们都没能消灭我们,如今更没戏了,这场战争你们必败无疑。虽然雒城现在还在顽强抵抗,但也撑不了多久了。我们的智囊诸葛亮、猛将张飞、战神赵云都已加入益州战场,你们能扛得住吗?还有,当年被逐出益州的甘宁也要回来找你算账了。另外,益州的百姓对我们越来越支持了……总之,别再死扛了,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刘璋这次终于不再轻信他人,坚定地表示拒绝,决心坚持抵抗到底。

214年夏天,刘备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拿下了雒城。紧接着,他在六月率军逼近成都。刘璋守在城里,硬撑了将近一个月。然而,事情的关键转折点在于马超的出现。这位来自西北的猛将投靠了刘备,并跑到成都城下给刘璋施压。刘璋这些年对外界局势了解有限,完全不清楚关中和西凉那边的动荡局面。他误以为刘备是靠实力征服了马超,心里顿时慌了神(关于马超投靠刘备的细节,我们以后再谈)。

最终,刘璋彻底放弃了抵抗,选择打开城门投降,将整个益州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对方。

张超率领军队直接抵达城下,城内一片恐慌,刘璋随即投降。

刘备拿下益州的过程,说白了就是软硬兼施,再加上对手们的“神操作”帮了大忙。他先是巧妙布局,利用刘璋的信任,逐步渗透进益州内部,接着又抓住时机,果断出手,直接掌控了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像张鲁、刘璋这些对手的失误和决策,无形中给刘备铺了路,让他能顺利实现目标。整个过程既有智谋的较量,也有实力的比拼,最终刘备成功地将益州收入囊中。

【刘备取益州的相关分析和总结】

刘璋轻易交出益州的经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他多次被人用花言巧语欺骗,在很多人眼中成了笑柄。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并不恰当。与那些德行不够却身居高位的人相比,刘璋虽然能力不足,但为人更为真诚,更值得尊重。

刘璋选择归顺之际,成都的防御力量并未彻底瓦解。城内驻守着三万名士兵,粮草储备足以维持长达一年之久。官员与民众团结一致,士气高涨,继续坚守城池数月甚至一年完全有可能。

城内仍有三万精锐部队,粮食和布匹储备足够支撑一年,官员和百姓都决心拼死抵抗。

刘璋选择投降,主要是因为他并非那种不顾一切拼到底的性格。对于普通人来说,遇到这样的领导者其实是一种幸运。作为平民,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碰上那种为了自己的权力、野心或名声,不惜拉上无辜百姓陪葬的统治者。想想东汉初期的四川军阀公孙述,明明大势已去,却非要死扛到底,结果激怒了吴汉,成都城破后百姓遭殃,几万无辜的生命白白牺牲。相比之下,刘璋的投降反而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刘璋在投降前曾感慨道:“我和父亲在益州治理了二十多年,没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三年战乱让许多人丧命荒野,这都是我的责任,我怎能心安理得?”这种话从一个争夺天下的枭雄嘴里说出来,可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对一个真正关心百姓的仁君来说,却显得格外真挚。据说,刘璋投降时,成都城内的百姓都悲痛不已,哭声一片。

刘璋在益州统治是否稳固,其实可以从他投降时成都百姓的反应看出端倪。当时城内一片哀泣,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不同群体对刘璋的看法不同,二是百姓对未来局势的担忧。益州士族或许对刘璋的软弱性格颇有微词,但普通百姓大多还是认同他的治理。面对城破的危机,百姓自然会担心家人的安危。此外,刘备在城外的一系列举动让百姓感到不安,他们既尊重刘璋,又对刘备心存畏惧。因此,成都百姓的眼泪既有对刘璋的敬意,也有对刘备的恐惧。

刘备以仁德著称,他的名声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三国演义》中,甚至有人为了保护他的画像而冒险。成都的百姓对刘备既无恐惧也无反感,因为民众心中自有评判标准。他们清楚刘备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夺取益州的方式,确实有些不够光明正大。这就像现在那些依靠不正当手段致富的人,往往难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道理是一样的。

刘璋待你如亲兄弟,给予极大的信任和重用,提供了优厚的待遇。然而,你却早已与他的下属暗中串通,图谋夺取他的家业。这种行为是否显得过于不义?

刘备的做法与现今的传销和虚假招标有相似之处。他创立或掌控安保公司后,与刘璋的秘书和招标部门串通,利用人情关系轻松中标。然而,中标后并未履行责任,反而在撤离前敲诈对方,甚至在对方稍作让步时借机大闹。这种行为显然不符合正当商业操守。

我总提醒大家要按规矩做事,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做错事迟早会有报应。就拿曹操来说,他喜欢勾搭寡妇,结果他孙子曹叡的血统都成了问题;他热衷盗墓,最后不得不建了很多假墓,就怕自己也被别人挖了。再看刘备,他拿到荆州和益州的手段都不太光彩,结果这两块地方都以同样的方式丢了——荆州是借了又还,益州是骗来又被骗走。五十年后,谯周教刘备的儿子投降,但成都百姓的反应远不如当年刘璋投降时那么难过。这些例子都说明,做事不光明正大,迟早会自食其果。

接下来,咱们聊聊刘备那次的飞跃性转变。他这次“走捷径”其实埋下了不少问题,最后这些麻烦还是落在了咱们那位尽职尽责、死而后已的丞相身上。

拿下益州对刘备来说,绝对是战略上的关键一步。那时候,天下的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光靠荆州这个四面受敌的地方,刘备很难有大发展。北边的曹操和南边的孙权随时可能打过来,刘备两面受敌,根本耗不起。益州四面环山,虽然自己打出去不容易,但别人打进来也难,至少可以用最少的国防开支来发展生存,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且,有了益州,刘备在战略上才有更多的选择,虽然东西两线都很艰难,但至少还有选择的余地。

刘备,你这次的行为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即便你声称对那个女孩倾心已久,但采用欺骗、胁迫甚至暴力手段强行占有她,这种做法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喜欢一个人不能成为你伤害他人的理由,更不能为你的恶劣行径开脱。

益州内部一直存在本土势力和外来东州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张松等本地豪强选择支持刘备,并非单纯被其个人魅力吸引。实际上,这些本土派系在与东州派的较量中处于劣势,转而借助刘备的力量来打破既有格局,重新分配利益。他们看中的是刘备能够成为推翻现状的工具,而非真心认同其理念。

刘备拿下益州后,声望跌到谷底,他必须想办法挽回民心。东州派不能彻底打压,益州派又急着分一杯羹,再加上作为后盾的荆州派也要分利益,刘备简直焦头烂额。好在,他有个千年难遇的诸葛丞相在背后默默帮他收拾烂摊子。(重申一下,那些贬低诸葛亮的人,不是他被过度神话,而是很多人根本没看懂他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一生。)

倘若刘备当初夺取益州时,能像曹操统一北方那样通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来稳固地盘,或者至少像孙策平定江东那样采取强硬手段,蜀汉政权后来的处境或许就不会如此动荡不安。

历史、生活和时间都有记忆,你所做的每件事,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得清清楚楚。如果你能彻底改正错误,你仍然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但如果你不改或者改得不彻底,就别指望能得到大家的真正认可和接受。

很多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现象并不少见。为何他们在一个场合表现得体,换个地方就得装模作样?既然已经选择了扮演某种角色,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难道他们真的心安理得?他们难道不清楚大家其实瞧不起他们吗?在一个地方扮演完角色后,他们只能换个地方重新树立形象,以此来安慰自己,维持优越感。要么是那些不了解内情的老实人接手,要么是那些没有选择的底层人被迫接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貌,我只想让你看到最真实的我。理解这一点就够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