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日本消失的30年,如今正在某个东方大国上演,你会信么?
一、从“东亚奇迹”到“美元陷阱”:日本经济崛起背后的结构性弱点
二战后,日本以举国体制构建起了“银行-财阀-制造业”,三位一体的产业模式。叠加人口红利与出口导向战略,日本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升级。从1960-1980年代,日本GDP年均增速高达9.4%,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等标志性事件更将民族自信推向巅峰。

眼看日本的收音机、彩电、汽车、半导体卖到了美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终于坐不住了。“贸易战”这个对于国人有些新鲜的名词,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被美国用在日本身上的。
正所谓“蚊子不叮无缝的蛋”,美国狙击日本,首先日本要有可以高效狙击的点。
纵观日本国运亨通的20年,美国人发现了日本经济暗藏的2大致命隐患:
1. 主权缺失下的货币政策被动性
作为美国东亚战略的“经济桥头堡”,日本央行实质上沦为美联储的东亚分行。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时,日本外汇储备仅占GDP的3.2%,缺乏对抗外汇冲击的能力。这种“非完全主权国家”的定位,为日后美国通过IMF架构对日本金融体系形成制度性钳制,进而操控外汇,埋下了伏笔。
2. 产业升级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当日本半导体、汽车产业全球市占率突破30%时,其过剩资本并未向技术研发纵深,反而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中涌入房地产与股市。
1985-1989年,日本制造业投资增速从12%骤降至4%,而房地产信贷规模暴增300%,到1989年时,日本土地市值达2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国地价的4倍;日经225指数PE突破70倍,远超同期标普500的15倍。
这都暴露出了日本产业资本过度泡沫化的系统性风险。
于是,美国的狙击战开始了。

二、美国的“四步收割法”:教科书级金融围猎
美国对日本的资本绞杀早有预谋,且步步为营。总共有4步:
第一步(1970-1985):贸易战倒逼产业转移
美国通过301条款、反倾销税等手段,迫使日本自愿限制汽车、半导体的出口,并强制技术转让。东芝股份被迫转让事件等典型案例显示,美国通过长臂管辖直接肢解日本产业链竞争力。
第二步(1985-1990):汇率武器制造资产错配
《广场协议》后,日元兑美元三年升值86%,直接摧毁了日本出口企业利润率。为对冲升值压力,日本央行被迫将贴现率从5%降至2.5%,引发史诗级流动性泛滥,股票市场迎来不理性暴涨。
第三步(1986-1991):杠杆催生非理性繁荣
随着外贸受限,实体经济回报率下滑,资本开始寻找新的蓄水池。
日本的资本市场也形成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抵押物升值-信贷扩张-再投资”的死亡螺旋。1989年东京商业地价3年暴涨169%,居民部门杠杆率突破120%,远超国际警戒线。
第四步(1990-1993):利率剪刀差引爆泡沫
美联储持续加息制造利差,日本为抑制泡沫被迫5次加息至6%。国际资本借机做空日经指数,配合《巴塞尔协议》收紧银行资本充足率,最终刺破泡沫。1990年1月~9月,日经指数暴跌46%,振幅达88%,从38957点,跌至14194点,这也成了当时日本人的时代记忆。

三、消失的30年。
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技术性通缩-债务积压-资本错配”的恶性循环。
1997年,桥本内阁将消费税率从3%提至5%,同时紧缩财政,直接扼杀了经济复苏苗头。1990-2000年间,僵尸企业占比始终高于30%,严重拖累全要素生产率,以至于日本股市,直到2009年才真正触底反弹,到2015年,才重回20000点大关。
从1985年广场协议,到2015年,日本人消失的30年,曾振奋了一代人,也拖垮了一代人。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日本消失的30年,恰似一面魔镜,既照见美元霸权的嗜血本质,更映射出经济主权独立的核心价值。在这场百年变局的资本暗战中,中国的破局之道或许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好了先说到这,最后提醒下,内容为汇总编辑,有真有假。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