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是一个启蒙的年代,引导时代潮流的中国知识分子,拥抱民主与科学,却始终没有对历史观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实际上,中国急需一个历史观的启蒙,这个启蒙的重要性,不亚于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主宰民众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直都是帝王史观和英雄史观。迄今为止,历史学家所撰写的几乎所有的中国通史,以及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中国历史教材,都是以王朝和帝王为中心的。这种以王朝和政治权力为核心的历史观,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对历史认识的最主要的教育资源。
这种历史观不仅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导致了人们对历史的片面理解,甚至造成对今天社会和文化的腐蚀。
因此,重新审视历史观的问题,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学家王笛老师看来,今天的历史观需要有四个批判。
▌第一,对史料进行批判
当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很多正史的记录,不是扭曲的,就是有选择的,其实是不可信的历史。因为掌握政治权力的帝王可以任意销毁、篡改和歪曲历史。

乾隆组织编纂《四库全书》,销毁了大量他认为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据统计有一万三千六百卷,总计十五万多册;焚毁版片一百七十多种,八万多块;除此之外,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
对专制统治者来说,历史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他们所认可的内容去记载和解释。
以帝王史观所撰写的几乎所有的历史,都存在大量的歪曲。历史记载中的明君贤相很多都是不真实的,不是被美化,就是被肆无忌惮地臆造出来的,历史成为统治工具的一部分。
▌第二,对帝王史观进行批判
不要崇拜权力,不要崇拜帝王,历史不是帝王或英雄创造的。如果说他们对历史有影响的话,那么他们对文化和文明的摧毁远远多于建设,而文化和文明的建设者则是广大的普通人。

历史学家要为百姓写史,哪怕是凡夫俗子每天坐茶铺的‘毫无意义’的日常行为,也远胜于一代枭雄所谱写的横尸遍野的血泪史。
我们要敬畏历史,对于那种试图创造历史的人,要抱着极高的警惕:“帝王或者英雄站在高高的山巅上,俯瞰整个大地,极目望去,是乌泱泱的人海,芸芸众生,小如蝼蚁。对他来说,面对这样的人海,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个体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们没有自己的故事,也没有自己的历史,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未来。”
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大的战争,其实都是文明的倒退,然后经过许多年无数的普通人的辛勤劳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当一个稳定的社会创建起来后,往往不是长治久安,而是新一轮的动乱又开始了。当帝王或英雄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时候,就是腥风血雨笼罩、尸骨遍野,无数生命灰飞烟灭的时候。
因此,当我们在读史过程中被帝王的“大事业”激发出豪情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想一想,如果你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员,或者你是被铁蹄所征服的人,从这样的战争中,你和你的家庭会得到什么,或者会失去什么?
▌第三,要对权力进行批判
历史的记录和历史的写作,经常被统治者用作了一种有效的统治工具。他们一直操控话语霸权,利用权力的工具来美化他们的统治,对于人民的痛苦避而不谈。

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们,企图利用历史的编撰来告诉老百姓,要逆来顺受地接受他们的统治;老百姓要感到自己的卑微,要对帝王和权力顶礼膜拜;要让老百姓都相信,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伟大”而“慈悲”的君王所赐予的。
其实,任何给老百姓造成灾难的统治者,都应该受到历史的审判,而不是被肆意地赞美。在任何一个文明和任何一个国家,权力没有那么神圣,帝王和帝国也没有那么崇高,真正神圣和崇高的就是组成这个国家99%的普通人,以及他们的诉求,他们的幸福,和他们的美好未来。
▌第四,对过去的历史写作进行批判
历史写作长期以来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只强调帝王、英雄等少数人的功绩。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扭曲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影响了社会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历史写作往往体现了一种选择性记忆,这种选择性记忆使得我们所知的历史多是片面的,甚至是被篡改过的。
批判过去的历史写作,就是要揭示这种选择性记忆背后的政治动机,恢复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历史不应只是关于统治者、征服和战争的叙事,而应是广泛涵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多元故事。普通人的生活、奋斗和经历同样应该构成历史写作的核心部分。

重新审视历史写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被忽略的声音和贡献,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历史视角。这样才能让每个普通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宗接代等等这样的日常行为,就是文化和文明世代传承的主要推动力量。普通人地位不应该卑微,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没有他们的声音。哪怕普通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当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一定会被这个世界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