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一个20岁时就值得投资的人

论史近现代 2025-04-14 13:24:32

我们如何识别那些还没开始,但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我想谈一种常被忽略的天赋。它不像智商或履历那样容易量化,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走出轨道,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我称它为结构外生长力(Structural Divergence Capacity)。这不是简单的自律或自驱,而是指在没有任务、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是否能自我设定目标、持续推进、独立成长。

过去几年,我见过上万名创业者。最让我着迷的,不是那些履历光鲜、表达完美的人,而是那些不太常规的年轻人。他们跳跃、直觉、不善解释,却往往有原始的探索冲动。你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股火,只是还没烧起来。

很多人问我,投人是不是得等他们做出点成绩?我的答案是,不一定。那些还没“拔刀”的年轻人,反而更值得投。就像《孙子兵法》里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未出手已成势,也避免了出手不当反伤自己。

对年轻人而言,最宝贵的状态,是即将出招但还未亮剑的阶段。他们有强烈动机、有早期判断,却还没定型,也因为如此,支持他们的增量价值极大。当然,有些人拔过刀但失败了,如果能从中快速吸取经验、形成反思,也是一种成熟的信号。

但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是没有潜力,而是被三种看不见的力量困住了:认知受限、缺乏勇气、方向迷失。他们不是不聪明,只是没跳出主流路径,不敢承担失败,或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逐渐放弃。真正具备结构外生长力的年轻人,恰恰是那些已经在突破这些障碍的人。

这类人可能在学校期间,并不把自己看作学生。他们的信息源是多元的、去中心的,甚至是不稳定的。他们主动开VPN学习前沿、联系陌生人、下载非主流App、尝试产品原型、组织朋友试用。他们甚至懂得伪装——在需要时以学生身份示弱,从而获取帮助。他们未必在课表上留下记录,却有自己的学习路径;未必在活动里刷脸,却始终在行动。他们不像是被培养出来的,更像是自己长出来的。

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去寻找那些即将突破这些障碍的人,他们的刀还没拔出来,但他们已经在发热。这些人通常有几个共性:

一、感知世界的能力,远超同龄人

这个世界的折叠结构非常严重。不同年龄、阶层、行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稀薄。很多成年人对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几乎没有任何直觉。我们常常以为年轻人想的都很虚,但很可能他们恰恰站在了未来需求的一线。他们对社交、AI、文化、生活方式的感知,往往比我们这些在社会结构里运行的人更前瞻。越年轻的人,越能感知潮水的方向。

一个有用的判断方式是他是否能看出别人没看到的东西,并能从这些感知出发去尝试创造。

二、问题导向,动手去做

很多人现在都说要学AI,但大多数人只是被潮流推着走。你去上一门课,结果没几天就忘了。看到某个产品爆火,抢着去尝试,试完也没了下文。而真正值得投的年轻人,是那种探索中找到问题,再去学习技能的人。他不是因为AI火才去学AI,而是因为他发现一个问题必须用AI来解。这种问题主要围绕他们自己的需求,而世界上没有可以解决的产品。于是他的学习路径是倒推的:问题→解决路径→学习技能。

这个逻辑改变了一切。因为一旦是目标驱动的学习,就会出现惊人的专注和吸收力。他们没有被工作锁死、没有太多责任负担,有时间、有精力、有好奇心。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简历,而是为了干事,再或是为了改变世界。

这就是“Learning by doing”最好的土壤。

三、好奇心的密度和可执行性极高

并不是只有年轻人有好奇心,但他们的好奇心密度和可执行度是最高的。他们愿意因为一个问题查资料、追视频、试代码、开小项目。他们没有太多框架限制,不会想着这对我职业路径有没有帮助,或是能不能加到简历上。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容易被结构性压制,他们的生活还没被成事的逻辑完全占据。

而大多数成年人的好奇心是专业性的,进入职场后,他们的探索往往是受限的,是为已有目标服务。而年轻人,能“乱逛”。这种阶段没有明确收益,却最容易长出真正的创造力。

四、自我迭代能力

他们不一定懂复利,但做事方式是复利式的。他们习惯于记录试错、总结路径、不断优化。从而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调整自己与世界的交互系统。这是一类最容易被忽视、但在长期观察中意义极大的特质。

这也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体现。不是简单地说我想做长远的事,而是每一次失败后,他们都能问:“我在这次里学到了什么?它以后还能不能用?我下次要怎么做的更好?”

每次失败都不是归零,而是叠加。最终在某个时间点突然爆发出远超常人的成熟度和创造力——我们以为他们一夜成名,其实他们早就在地下生长多年,只是没人注意到。

五、能穿越失败、忍受无人理解的阶段,坚持再坚持

你会发现,这类年轻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强大。他们也有害怕、也会犹豫,但他们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们不逃。他们知道自己还没准备好,却依然选择走在准备的路上。他们不怕阶段性失败,因为他们理解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试错路径的一部分。

他们不是天生无所畏惧,而是清楚,如果害怕代价,那就永远没有资格谈梦想。他们不一定比别人聪明,只是更愿意相信现在的困惑,是通往未来的燃料。真正有结构外生长力的人,往往都在最孤独的时刻,不靠掌声,不靠推力,依然咬牙走下去。

不得不提一个现实情况,他们可能在一些艰难且错误的路上被磨灭心力,消耗殆尽。他们不是不会走错路,而是往往走得太深、太久,孤独又倔强。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我们的鼓励和引导,跟他们讲真话,帮他们少走弯路,保护他们心里那团火。哪怕它一时微弱,也值得被保护,直到再次燃起。

六、智慧且愚蠢

除了这些内在能力,我还发现一个常被误解的特质:他们可能看起来其实有点愚蠢,轴得不合逻辑,比如不擅长止损、不懂投机,不走捷径。他们在早期可能兴趣爱好很广泛,但一旦选了方向后,会放弃成百上千的娱乐、社交,甚至学历。他们不是功利,而是极度专注,甚至能为一个想法牺牲掉一整个阶段的人生秩序。他们舍弃的不是青春,而是没必要的分心,在关键阶段愿意选择了一件真正值得去投入数十年的事。

太聪明的人,往往什么都能做,却难以坚持一件事做到极致。而这些看起来笨的人,反而更能穿透。他们不花哨、不圆滑,但目标清晰,脚步坚定。

他们的路径很少出现在课表或简历里。他们不会做PPT,可能偏科、不合群,但常常在复杂问题上反应极快。他们可能辍学、做冷门项目、坚持没人懂的事。这种“怪”,不是为了叛逆,而是出于本能的不服从。他们不随波逐流,只是始终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