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冰在直播间说“版税是唯一收入,不卖书是帮老读者省钱”,这话刚出口就被怼上热搜。有人冷笑“靠书赚了千万版税,现在装清高”,也有人吐槽“直播不带货却靠流量赚钱,本质还是生意”。但蹲守过他直播间的人发现,这个总被贴上“江湖作家”标签的男人,其实把最朴素的真诚,都藏在了那些不被理解的“拧巴”里。
一、被误解的“不卖书”:不是拒绝赚钱,是想给老读者“松绑”
大冰的书曾是无数年轻人的“床头读物”,《乖,摸摸头》《我不》等作品巅峰期年销百万册,版税收入确实可观。但如今他在直播间反复强调“老读者别买了”,并非放弃创作——他的新书仍在正常出版,只是不想让那些从学生时代就跟着他的读者,为“情怀”继续买单。
“我知道你们现在大多有了家庭,房贷、孩子学费压着,40块钱一本书,省下来能给孩子多买斤肉。”他说得直白,像邻居大哥唠家常。有老读者翻出旧照:2016年在他的签售会上,自己攥着兼职赚的50块钱买书,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冰叔现在说别买了,就像当年送我书的哥哥,突然摸着我的头说‘长大了,别再为我花钱’。”
二、直播里的“笨拙温柔”:比书里更真实的江湖善意
在满是“3、2、1上链接”的直播时代,大冰的直播间像个“另类角落”:
- 帮工厂倒闭的失业大哥分析简历,连线1小时推荐就业方向;
- 给患抑郁症的粉丝寄自己手写的明信片,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活着就是本事”;
- 甚至因为有粉丝说“买不起新书”,他偷偷往对方地址寄了签名版,附纸条“别回信,留钱给妈妈买药”。
最让人破防的是一次连麦:农村奶奶哭着说孙子考上大学却凑不齐学费,大冰当场转账2万元,怕老人不安,又补了句“这是我预支的版税,等你孙子毕业赚钱了,让他请我喝杯酒就行”。这些没被剪辑的片段,没有“作家光环”,只有带着烟火气的心疼。
三、版税之外的“隐形财富”:他把读者的信任活成了底气
有人算过账:大冰若在直播间带货,一场直播的收入可能远超卖书版税,但他偏要“反着来”——关掉打赏功能,拒绝所有品牌合作,连推荐自己的书都要加一句“去二手平台买,便宜”。他说:“当年读者用零花钱买我的书,现在我有能力了,总不能反过来赚他们的‘难钱’。”
这种“不精明”的选择,反而让老读者更感同身受。有网友翻出2018年的评论:“在出租屋吃泡面时,是大冰的书让我觉得远方有光。”如今她在直播间留言:“现在我能买得起书了,但冰叔不让买,好像当年那个给我讲故事的人,没变过。”
结语:当流量时代充满套路,他选择用“笨拙”守护初心
大冰的“不卖书”宣言,初听像句江湖醉话,细品却是对读者最实在的体恤。他或许不是完美的作家,却是个拎得清的“老大哥”:清楚自己的收入来源,更清楚谁曾在低谷时捧过他的书。在这个人人都想“割韭菜”的时代,他偏要逆流而行,用“别买了,省点钱”的唠叨,把“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处成了“家人般的互相惦记”。
或许正如他书里写的:“真正的善意,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蹲下来,陪你一起扛生活的难。”这次,他把这句话,活成了直播里的日常。
互动话题:你曾因为哪本书熬过人生低谷?对大冰“不卖书”的做法,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大冰直播# #作家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