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印度媒体都开始嘲讽美国超音速武器了,这老美问题不是一星半点

怪口历史的K先生 2025-04-21 20:32:37

印度《欧亚时报》14日称,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遭遇接连失败!

美国为何会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接连失败?

近年来,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发领域屡屡受挫,多个项目或半路夭折,或严重延期。从空军AGM-183A“快速反应武器”(ARRW)的终止,到海军“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HALO)的取消,再到陆军“暗鹰”导弹的多次推迟,美军至今未能部署任何一款现役高超音速武器。相比之下,中俄已形成多维度的高超音速打击体系,并投入实战部署。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困境,既是技术挑战的体现,也折射出战略规划、工业体系和管理模式的深层问题。

一、技术路线选择失误:过度追求“理想化”方案

美国在高超音速技术路径上长期坚持“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路线,试图通过X-51A“乘波者”等项目实现技术突破。这种方案理论上可实现持续高速巡航,但需解决发动机在极端高温和压力下的稳定性问题,技术难度极高。尽管X-51A曾在2013年创下6马赫的飞行纪录,但未能转化为实战武器,最终在2024年终止。

另一个可能则是美承包商的科研实力已经大幅下降,这点从美国实施的多个项目无法控制预算这点可见一斑,这些承包商已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主力研发厂商变成了绑架美国科研成为赚钱的机构,造成这个结果的关键就是利益。

美国国会议员此前也曾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导致研发缓慢的一个主因,比如经常出现多个项目争抢风洞的情况,只要一个项目出现了测试失败就会推迟下一个项目的测试时间,长此以往,就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展。

美国政府本来就看中俄不爽,各方面打压,提出的概念构想又被中俄提前实现了,心里就惴惴不安。就为了赶时间,将原本需要数年的研制时间压缩到数月之内,而且是遍地开花,同时开展多个研制项目,一个不够还要抓多个,本来就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事情,非要快马加鞭,完全不在意已经出现的问题,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上都已经出现了断层,还要一味地追求赶超中俄,这只会是以失败告终,得不偿失。在历史长河中,武器的升级换代经历了更迭,美国在军事科技上明显已经落后于中俄。如此一来,因为美国在乌克兰的拱火以及其他神操作,让中俄关系更加地紧密;现在在尖端武器的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又落后于中俄,这让美国在战略上雪上加霜。

与中国和俄罗斯相比,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发方面是“起步最早,进度最慢”。早在上世纪的冷战期间,美国军方就提出了高超音速武器的概念,并投入了大笔资金加以研发。但由于项目初期的“科技树点歪了”;以及冷战结束后,国会对很多高精尖武器研发工作要么取消,要么削减资金;再加上几十年的低端“治安战”占用了军方太多资源,故在美国最早提出构想的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反而是中俄两国先拿出了成果并列装部队,而美军至今未能装备属于自己的同类型武器。

近些年来美国高超武器试射不下十几次,仍然是失败居多,而且致命问题并非出在短板上,而是出在美国最擅长的系统整合面是上,美国高科技武器研发体系真可能出现大问题了。

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美国持续高超音速武器试射失败原因,是NASA主导建立的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模拟分析软件Vulcan-CFD的锅。

当然最最关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才!

去年看过一篇报道,美国的F-35战机的生产车间里全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工作,这也能看出美国制造业内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开始断层,密集型劳动力产业现在全是老人,根本找不到年轻人。

而反观我们这边FAST团队,平均年龄可能是30岁,北斗团队平均不超过35岁,天宫载人航天团队,平均32岁。

我查了一下,嫦娥五号的首名太空女指挥官周承钰才24岁,长征五号火箭总控制系统指挥徐文晓,26岁,嫦娥探月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真的非常非常年轻。

你回过头再看看其他国家的航天团队,日本H3火箭发射失败,发布会上鞠躬道歉的,年纪都很大了。NASA平均年纪更大了,超过52岁,年轻人很少,也就是说,他们都存在“人才断档”的现象。

当然美国内部乱象也不容小嘘,美国空军外包高超音速导弹实验室高级科学家戈德,涉嫌欺骗上司,聘请未完成高中学业、亦没有该领域的任何专业知识的一名性工作者加入研究团队。美国空军一个由外包商经营的实验室揭发骇人丑闻,一名科学家欺上瞒下,聘用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性工作者加入军事研究团队,这名女子在职期间,更收取2万元酬劳,为基地的其他科学家提供特殊服务。

0 阅读:1